
除了苗木品種本身的特點,苗農片面追求眼前高利益也是導致這個現象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我國多地常規種植的小苗出現了不同程度滯銷的情況,而往年滯銷的諸多品種,今年卻出現了逆轉的局面。
例如:幾年前行情很好的紫葉李,由于苗農盲目種植跟風,而導致今年銷售遇冷。然而在我國華東、華北地區中小規格紫葉李苗木整體銷售不暢,苗農普遍反映該品種存圃量過多,市場供大于求,而上述地區的一些資深苗木經紀人也證實了紫葉李苗木滯銷的現象。
除紫葉李外,像紫穗槐、榆葉梅等常規品種,均出現量大價跌的情況,苗農苦不堪言。而幾年前處于銷售低谷的絲棉木、皂莢樹、丁香等苗木品種在今年行情逐漸回暖,由于之前銷售不暢,苗農拋苗出售后導致上述品種存圃量減少,而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綜合上述現象,無論是熱銷還是滯銷,這些品種都有一個更替周期,而這些周期往往取決于存圃量,或者說是市場供需平衡系統。而如何準確把握這個周期,這對于普通苗農,或者散戶來說,并不是很容易。
第一,苗木產品的滯后性,苗木生長需要一個過程,而這種過程往往會導致苗農錯失更替品種的良機。
第二,未來市場因素的不可預見性,苗農在跟風種植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市場熱度的變化。
第三,苗農的盲目性,盲目跟風是一般苗農主要特征,他們往往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苗木種植的面積,而價格的變化卻受市場供需平衡而決定。
這個常規苗木品種的更替周期也并不是不可掌握的。而如何把握卻需要苗農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并憑借其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和嚴密分析,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和供需的變化,準確預見未來五年后的市場狀況,才能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準確把握品種更替周期。
面對“新常態”,苗圃經營者應有新思維。下面,總結出新思維的四個方面,希望給廣大苗木經營者以啟發。
一、引進理念比引種苗子更重要
苗木引種是一種特殊的交易行為,技術要求標準高,受時間、地域、設施、資金、管理、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引種效果,甚至造成引種失敗。在苗木購銷過程中,買賣雙方一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而育苗方擁有天然的技術優勢。
一些不法之徒為了多賣苗,有意隱瞞、誤導、忽悠客戶,給引種者帶來巨大損失。因此,苗圃經營者要有責任意識,在給客戶提供好苗的同時,更要設身處地為客戶著想,量身制定投資規劃,免費提供技術咨詢,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投資理念遠遠比苗子本身更重要,好的理念和方案往往可以使引種者少走彎路,迅速超越他人。
二、培育精品才有出路
苗木的種植與農作物一樣,由于人們的跟風效應,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表現在品種上,市場上哪個品種賺錢就種哪個品種,缺乏市場分析和預測,造成市場供給產品結構單一;
表現在質量上,大部分屬于低端產品,技術含量低,拉不開檔次;
表現在時間上,批量種植集中上市,短期投機色彩濃厚,極易形成惡性競爭。
面對嚴峻的形勢,業界普遍都把目光投在培育精品苗木上。苗圃經營者要樹立精品意識,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首位,決不能單純追求數量。要選擇差異化發展路子,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以前,苗木行業信息閉塞,一些不法之徒通過坑蒙拐騙 ,確實也賺了不少錢,而如今,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快速普及,苗木從業人員之間聯系更加緊密,信息更加透明,一次有意無意的失信,就會很快傳遍全行業,使自己陷于死路。
誠信的力量是無形的,苗圃經營者要加強誠信建設,通過加強與上下游客戶之間的聯系,樹立業界內的良好口碑,為苗圃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長線投資才能抵抗市場波動
苗木產業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一體的朝陽產業,隨著美麗中國、環境整治、生態修復 、城鎮化建設等利好政策的陸續出臺,長期發展趨勢被全社會普遍看好,前景廣闊。
苗圃經營者只要有耐心,潛心培育精品苗,一定能夠獲得理想的長期收益。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市場上充斥著投機和短視,很多苗圃根本不打算培育大規格苗木,只想培育小苗短期獲利,造成小苗過多過濫、大規格苗木稀缺的結構性過剩局面。
苗木培育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苗圃經營者要有充分的耐性,只有經過長時間積淀,才能培育出好的苗木。
苗圃轉型,現在不早不晚,但是要想站住腳,必須要有長遠意識,有了長遠意識,才能制定出長期的投資規劃,苗木發展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