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河口農民古云貴歷時6年、傾盡家財種植萬余棵華蓋木等珍稀瀕危植物。紅河州林業局、河口縣林業局等單位到古云貴的種植基地考察,初步計劃在這里建成一個瀕危植物繁育的實驗基地,這項工作已委托給紅河州林業科學研究所承擔。
長期關注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的云南省環境科學院正高級工程師歐陽志勤告訴澎湃新聞,報道刊發后紅河州主要領導非常重視,要求有關單位認真調研解決此事。黃德亮說,當日他親自到帶隊古云貴種植基地考察,這些珍稀瀕危植物質量上“沒有任何問題”,林業部門將努力幫助其尋找出路。
2008年,古云貴參加由歐陽志勤發起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研討會,意識到珍稀瀕危植物的價值,隨后開始采種、繁育珍稀瀕危植物。截至目前,古云貴已經種植14200多棵華蓋木、亮葉木蓮、毛果木蓮等珍稀瀕危植物。
其中,毛果木蓮為云南特有珍稀樹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華蓋木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亮葉木蓮已被列入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歐陽志勤稱贊古云貴種植的珍稀瀕危植物“比專家都保護得好”,認為其科研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難以估量。但古云貴非科研人員,無法獲得政府或科研單位的經費支持;而這些植物又因為稀有,在綠化市場缺乏知名度,沒有公司愿意冒險購買。古云貴的困境由此形成。
古云貴告訴記者,12月15日早上,他接到河口縣林業局的電話,對方稱有領導到他的種植基地調研。當日下午2時許,十多個林業部門和當地鄉政府的人員到達種植基地,大約停留了兩個多小時后離開。
古云貴說,現場人員查看了他種植的珍稀瀕危樹木,并與他交流,詢問他目前的困難,表示愿意提供必要支持。林業部門人員還告訴他,因客觀原因未辦理的手續,愿意幫助他盡快完善。
黃德亮說,古云貴目前的面臨的困難較大,由于古云貴不熟悉種植珍稀瀕危植物的相關手續,一些證件尚未完善,林業部門將爭取幫他辦理采種、運輸等方面的證件,再設法往綠化市場推廣。
紅河州林業科學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紅河州林業局擬下撥5萬元經費,作為建設實驗基地的啟動資金,后續規劃工作將持續推進。
歐陽志勤說,當地群眾是珍稀瀕危植物保護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亟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將當地群眾納入保護隊伍中。
她說,將古云貴的種植基地建成實驗基地有積極意義,但要保證古云貴從中受惠,“不能竊取農民的成果,直接變成公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