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行走在花鄉大地,到處卻是成片成片的種植大棚,各式各樣的花卉苗木生機盎然;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內,手機電腦讓銷售渠道更加迅捷;活力四射的年輕創業者,腦袋里裝滿了先進成熟的經營理念……這些悄然的變化,正標志著沭陽花木已告別過去的傳統模式,經過主動轉型,借網“變臉”。
調整花木種植品種 ,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作為花鄉,花木一直是沭陽獨具代表性和特色性的一個產業,全縣花木種植面積達50萬畝,從業人數超過25萬人,如何讓這些花農在守住土地的同時又實現致富?
“過去我們主要種植和銷售一些松柏類,周期長效益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斷調整品種結構,客戶需要什么就種什么,現在在網上賣多肉,一年能賣150多萬。”在扎下街道,花木經營戶姜維說,種植多肉雖然管理起來比較費事,但同樣一塊地,與種傳統的松柏類相比,收入卻可以翻數十甚至數百倍。
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認為,做大做強傳統的花木產業特色,是促進全縣花木市場繁榮的重要步驟,也是進一步提升“花木之鄉”品牌的有力抓手,更是全縣花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為此,沭陽近年來堅持把傳統的花木產業通過打通信息、技術、流通等環節實現提檔升級,力爭將其打造成一個百億級的花木產業集群。通過強化科技支撐,不斷培育、引進新品種,實現品種多樣化,目前各類花木品種已達五大類3000余種。
“夏季雖然是花木銷售淡季,但是我們的各類品質依然熱銷,特別是干花品種,這個月已經接到50多萬元的生產訂單。”長江干花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介紹。
干花產業是沭陽花卉生產、花農增收的又一新亮點,也是一項變廢為寶的特色產業。在新河鎮干花工業園內,經過花農們的巧手加工,松塔、竹絲、麥苗、柳條、樹葉、玉米皮等大量的農業廢料,搖身一變就成了漂亮的干花,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已擁有干花加工企業100多家,干花品種300多種,產品暢銷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
改變傳統經營模式,以“互聯網+”促轉型
“當年我瞞著父母把3畝麥子地鏟了,種上了雪松、龍柏,在雞蛋只有幾分錢一個的年代,一下就賺了近5000元。”提起花木,江蘇蘇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生深有感觸地說。
90年代初,城市建設的大潮初現,高中肄業的李生看到了園林綠化的商機,果斷從小打小鬧轉向公司化經營。2014年8月8日,他的公司成為沭陽縣首家上市企業。
同樣,提起花木經營歷程,今年55歲的顏集鎮周圈村村民胡玉華說:“一開始,因為年代的原因,沒有固定的銷售市場,我們只好肩挑手提在路邊兜售。”后來隨著花木大世界、沭陽國際花木城等一大批專業市場的形成,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有了經營門面。
據了解,目前僅在沭陽國際花木城里從事花木生意的商戶有近1500家。他們不僅從事實體門面銷售,還通過網絡銷售。2003年10月,部分青年人嘗試在淘寶網開網店。十多年過去了,目前網店數量已達3萬余家。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