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今年三、四月份,寧夏銀川的苗木市場出現了一波銷售高峰。隨著寧夏各地綠化項目的陸續開工,苗木走量環比上了一個臺階。在去年冬季,業內人士普遍預測今年的行情應該很差,但是現在看來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糟糕。
中大規格的常規綠化苗木出貨量最大,客戶的數量和訂單量同比幾乎沒有變化。很多苗圃從3月底開始起苗,到5月份沒有休息過,運苗的大卡車在田間地頭穿梭的景象,讓苗木種植者感到十分欣慰。
不過,很多人接到的訂單都是臨時訂單,提前并沒有打招呼,因此搞得大家有些猝不及防,起苗工人、車輛等協作環節的到位率不高,這直接影響到出貨的速度,甚至連捆綁苗木的草繩也出現脫銷。
價格方面,大規格喬木、花灌木價格比去年冬季上漲20%。比較明顯的樹種有碧桃、紫葉矮櫻、太陽李、丁香、連翹、榆葉梅、國槐和白蠟。觀花苗木普遍俏銷,比如高干的紫葉稠李、胸徑6厘米以上的金葉復葉槭和胸徑5厘米至8厘米的北美海棠。
由于西北地區的苗木栽植時間比較短,4月中下旬后就可以認為是“反季節”栽種時間了。在反季節栽種期里,本地生產的苗木成活率遠遠高于外地調運過來的苗木,因此本地苗的價格也要遠遠高于外地苗。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同樣是胸徑5厘米的海棠苗,山東運過來的只能賣到75元,而本地苗可以賣到150元,價格雖然相差一倍,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體。
中大規格的成品苗最近似乎是“順風順水”,但中小規格的半成品苗卻依然一蹶不振。胸徑3厘米至5厘米的金葉榆、垂柳、新疆楊、河北楊等常規綠化樹種,價格繼續下滑。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消費勢能已經趨近于零。這種半成品的苗木一般作為生產資料出售給新建苗圃,但是今年新建苗圃簡直是鳳毛麟角,沒人接盤價格自然會一落千丈。
最后說一說今年春天綠化工程的一些變化。上市公司就不說了,對于廣大的中小型園林工程公司,他們只能承接一些小工程。所謂的小工程,就是把原來總包的大工程拆解成若干個標段,一個標段的工程款在20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然后讓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搖號的方式競標。
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操作的可能,符合現在政府廉政建設的指導方向,但對于企業來說增加了不可預測性,能否拿下一個項目,運氣占的比例很高。這種競標方式從去年年底開始流行,現在已經成為了寧夏綠化工程市場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