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感應舍利供奉法會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開園盛典”將在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隆重舉行。穿越千年時光,當年北宋可政大師瘞埋佛頂骨舍利的長干寺地宮,如今在輕質塔形保護建筑的護佑之下,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自2007年項目啟動以來,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歷時8年規劃建設,先后進行兩次國際招標,方案十易其稿。園區占地面積約200畝,一期項目為遺址公園核心區,包括遺址保護區、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大報恩塔等,將為海內外游客呈現千年佛光、遺址奇觀、舍利地宮、大報恩塔、圣跡博覽、實景演出等九大景觀,打造佛教文化圣地和古都南京的文化新地標。
報恩新塔
九層輕質塔橫跨遺址上方避免擾動地宮 “覆缽型”新地宮成圣物安奉瞻禮空間
中華門外,外秦淮河畔,矗立于千年遺址之上的大報恩塔,不僅僅是一座護佑長干寺地宮的保護性建筑,更是一處以現代工藝創新成就新塔古韻的文化新地標。
明代的大報恩寺塔因“通體琉璃、獨步古今”,成就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創新,如今新建的大報恩塔同樣也因創新而立。
大報恩塔建于明代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原址之上,新塔高93.157米,標高108米,在傳承歷史記憶的同時,也起到保護地宮的作用。為避免對遺址的擾動,新塔采用四組鋼管斜梁跨越遺址上方,形成新的“覆缽型”地宮,在千年地宮遺址上營造新的圣物安奉與瞻禮空間。
為了體現古塔與新塔之間的傳承關系,大報恩塔在建筑形式上進行了融合創新。新塔平面輪廓與古琉璃塔的八邊形平面吻合,內核由兩個正方形旋轉交錯構成蓮花瓣狀,寓意花漫菩提,同時通過層層收分、塔頂重構等設計,加強與古塔形式的呼應。新塔九層至屋頂攢尖處有20米的通高空間,屋頂透明,宛若“云中佛殿”懸浮于九層環廊之上,形成凌于空中、光明大放的禮佛空間。在選材方面,新塔堅持文物保護可識別原則,采用先進的鋼結構和超白玻璃等輕質材料。塔翼內側的超白玻璃經過圖案蝕刻、手工上釉、高溫燒制、夾膠合片等多道工藝,將當代藝術玻璃工藝與建筑幕墻技術相結合,呈現出琉光塔影的奇妙效果,夜晚還可通過智能控制LED及遠射投影,再現夢幻般的琉璃佛光。游客來遺址公園參觀,可遠望琉光塔影,近看花漫菩提,夜賞琉璃佛光;入塔后瞻禮千年地宮,供奉感應舍利禮佛祈福,更可登云中佛殿,縱覽江南煙雨,一飽金陵風韻。
遺址保護——
施工期間遺址區全部覆土回填
新挖“模擬地宮”進行保護實驗
歷時4年的大報恩寺遺址考古,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對大型寺院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此次發現的香水河橋、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觀音殿、法堂及四周畫廊等建筑基址,被國家文物專家稱之為“規格高、規模大、保存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如何把這些歷史遺址和珍貴文物保下來、活起來、傳下去,成了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中的核心命題。市文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考古揭露出的寺院遺址規模宏大,是遺址公園項目珍貴、也是厚重的歷史根基。園區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原址、原真性保護原則,從規劃理念、建筑設計到展覽陳列,全部圍繞遺址的保護展示展開。
為了保證考古遺址的安全無損,園區邀請了國內知名文物保護專家進行研究論證,制定遺址保護方案。在工程建設階段,遺址區范圍全部覆土回填,將施工對遺址區的擾動降到低限度。大報恩寺遺址內發現的北宋長干寺地宮,被視作整個遺址區保護的核心內容。2009年,南京市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展開科研攻關,專家們在長干寺地宮附近按照1:1的比例,新挖了一個深度、直徑與原地宮相同的“模擬地宮”,作為研究地宮保護方案的“實驗室”。這個“模擬地宮”內布設有20余個高精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土體變形、含水量等數據變化。經過為期一年的觀察,專家發現遺址區土體的干濕變化是造成地宮坍塌的主要原因,而保持地宮結構穩定的關鍵,是提高土體的防水和防滲性能。找到“病根”后,研究人員使用加固材料與地宮土樣結合,研制出一種新型“加固土”,使得“模擬地宮”可以經受強降雨和地下水位劇變的雙重考驗。此次研究發現的新技術和新材料,為長干寺地宮的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去遺址公園游覽,除了欣賞琉光塔影,瞻禮千年地宮,登臨云中佛殿,還能在遺址保護區與600年前的香水河橋、三大殿、畫廊、油庫、歷代土層以及燒制琉璃構件的明代官窯等遺址零距離對話,一窺當年明代“皇家佛堂”的宏大規制。
功能再造——
阿育王塔、金棺銀槨亮相園區博物館
夜間實景演出明年3月塔前廣場開演
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城市的一處公共空間,除了對遺址進行保護展示,還要具備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如何在保護展示遺址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再造,決定著遺址公園將帶給觀眾怎樣的參觀體驗。為了充分展示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弘揚南京佛教文化,園區在遺址外側新建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分別為大報恩寺出土文物、南京佛教文化和漢文大藏經三大展區。大報恩寺出土文物展區主要展示大報恩寺的發展歷程及地宮出土文物,觀眾在此可以近距離欣賞石函、鐵函、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等千年遺珍。南京佛教文化展區重點展現南京佛教在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殊勝地位,主要呈現諸宗祖庭、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東傳中心、舍利佛光等。漢文大藏經展區主要展示浩瀚博大的佛教經藏文化,陳列內容包括刻藏大業、明代大藏經、佛法東漸以及金陵刻經的經版經藏。園區二期項目中還擬建設金陵刻經新館,傳承經藏文化和非遺文化。
古都增輝——
延續千年佛脈,推動古長干里文化復興
近年來,國內各地建設的佛教文化旅游區和考古遺址公園為數不少,和同類型項目相比,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有何特別之處?對于提升古都南京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大報恩寺遺址地處古長干里,1700年來,這里一直是南朝寺廟的發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市文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公元247年,東吳大帝孫權在此興建了江南座寺廟——建初寺,從此江南大地佛法大興。隨后的北宋長干寺長干塔為中國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大報恩寺貴為明代金陵三大寺之首,琉璃寶塔更是堪比“中古世界七大奇觀”。
正是長干道場所擁有的豐富而又寶貴的佛教遺產,建初寺和長干寺對江南佛教的肇始之功、六朝以來長達千余年的佛脈綿延、舍利供奉的神圣傳統以及崇高聲譽,使大報恩寺成為當時體現皇朝文化意志、詮釋正統美學價值、展示永樂皇帝政治抱負的國家宗教工程。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塔建成后,很快就成為全國重要的地標之一,其意義遠遠超出一般的宗教建筑。興修大報恩寺,不但直接傳承了六朝以來長干道場的千年佛脈,更開創了南京乃至江南佛教的新局面。大報恩寺在佛教制度、佛寺建筑藝術、佛經刻印流通、晚明佛教復興運動、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就,使長干道場贏得了中國其他寺院難以企及的極高聲譽。從清初開始,大報恩寺琉璃塔在歐洲逐步成為中國建筑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可謂家喻戶曉,影響巨大。
千年以來,長干佛脈屢毀屢興,法脈流暢,佛寺地位崇高。從吳大帝、梁武帝、宋真宗到明永樂、宣德皇帝,大報恩寺及其前身皆為皇家禮佛圣地。遺址內瘞埋佛頂真骨舍利、玄奘頂骨舍利、感應舍利、諸圣舍利千年,佛教因緣殊勝,禮佛朝圣地位崇高,絕非一般寺廟可及。市文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佛教文化是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報恩寺遺址考古揭露出的遺址規格較高、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代表性,對這些文化寶藏進行保護展示呈現在公眾面前,將附著在考古遺址上的歷史文化記憶傳承下去,對于延續長干佛脈、彰顯古都特色有著重要意義。長干里是古都南京的文化高地。2500年前南京座城址越城、1700年前的“江南首寺”建初寺均誕生于此,這里還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浪漫故事的發生地。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后,將與明城墻、老門東歷史街區、夫子廟等南京歷史文化資源連成一片,進一步推動古長干里的文化復興。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