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東省寧陽縣磁窯鎮的海子河濕地,寬闊的河面上,成群的野鴨子和野水雞在悠閑地穿游,河堤旁能越冬的黑麥草已經整齊地冒出了新芽,村民三三兩兩地在河邊悠閑地散步。
誰曾想就在半年前,這條城中河卻是雜木縱橫、惡臭難掩,前些年由于污水淤積,村民侵占河灘種樹,河道內雜草叢生,散發著刺鼻氣味。“前段時間幾乎天天都能看到白鷺,河面寬了五六十米,還有不少魚蝦!”居住在濕地旁的村民齊士國難掩興奮,“如今這‘老大難’問題終于解決了!”
這片碧波瀾瀾的背后,是寧陽縣河道管理部門和環保部門半年多來夜以繼日整治的成果。
“海子河本次治理4.5公里,涉及6個村莊,清理了6萬多棵侵占河道的樹木,筑堤修路、挖運淤泥、拓寬河道、種植水生植物。”寧陽縣河道管理局工程科副科長寧波說,這項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總投資2600余萬元,生態護坡6萬余平方,除了沿河景觀打造,他們在河道上建了壩橋一體、花瓣狀等四個形狀各異的溢流壩,凈化水質的同時增加了蓄水、回補地下水的功能。
離開海子河濕地,穿行在大汶河沿岸65公里的河堤路上,能夠看到大大小小五個“小公園”。“以前的石砌護坡會阻擋生物鏈,我們現在采用植草磚護坡、草皮護坡、干根網護坡等多種生態護坡,依據沿汶地勢特點打造不同景觀。”河道管理局局長辛武允說,為打造“生態汶河”,該縣將工程建設與水安全、水生態、水經濟、水文化、水景觀有機結合,將規劃范圍內的河灘承包給村民建設竹柳生態林、生態藕池等,對河道堤防采取多種形式的綠化美化,達到堤防公路化、工程景觀化、河道生態化的標準。
“‘開了石梁口,三縣跟著走;開了老閘灣,三縣跟著爬’,老閘灣河底比縣城地面高點高16米,歷史上曾發生過決口造成數縣受災。”寧波說,整個大汶河共有16處險工段,而寧陽就占了5處。近年來,在這曾被沖開過的老閘灣,該縣護砌了1000多米,修建了6座調流壩;并把此險工段建成了“禹王公園”,能抵擋7000方/秒的洪水,實現了防洪工程與生態景觀的有效結合。
而位于該縣鶴山鄉的桑安口險工段,寧陽縣今年正在建設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的桑安口水庫工程,在建設橡膠壩的同時,利用建設水庫清理出的土方對堤防進行培厚加固。
“以前這里灌溉只能依靠堽城壩,覆蓋面小,這個工程可以增加蓄水1000萬方,增加灌區面積9.1萬畝,讓附近四個鄉鎮受益。”寧陽縣河道管理局稽查隊隊長田賓說,工程總投資概算6400余萬元,橡膠壩可以隨時升降控制雨洪水的蓄排,在保證汛期安全擴大灌溉面積的同時,形成4000余畝水面,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地下水位,讓水患變成了水利。
河道濕地不比湖區治理,缺乏管理是通病。“很多河道濕地整治完后由于缺乏后續管理,侵占河道問題又會重演,濕地功能退化嚴重。”田賓說,近年來,寧陽縣先后投資1.2億元建設了20余處河道治理工程,根治了大汶河5處歷史險工。為延續整治成果,寧陽縣創新管理模式,成立了大汶河工程養護公司,在沿岸村莊聘請了43名堤防管護隊員,對大汶河堤防工程進行長期管理維護;在即將完工的海子河濕地也將設立海子河濕地管理所,對濕地進行長期管理,讓“生態水廊”永葆“青春”。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