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洪湖,波光粼粼,美景如畫,靜謐之中的生態之美淋漓盡致。舟行于洪湖自然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金潭湖植被恢復區,在清悅的《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揚歌聲中,記者被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的洪湖景色深深吸引:荷花盛開雖已不見,但墨綠的荷葉和蘆葦等各種水草點綴于湖面,白鷺、須水鷗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同行的洪湖濕地管理局局長朱俊華告訴記者,這樣的美景在2004年之前的十余年曾經絕跡。“上世紀90年代,由于過度推廣圍網養殖技術,洪湖70%的水域被竹竿漁網所吞噬,生態嚴重惡化,水質急劇下降,水禽和天然魚類劇減,水生植物幾乎絕跡。”
作為湖北省大湖泊,中國七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53萬余畝的洪湖是江漢平原重要的調蓄湖泊和生態屏障,也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繁殖和越冬之地,被譽為“中南之腎”。以洪湖為中心,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淡水漁業生產基地。
基于此,2004年以來,湖北省對洪湖采取生態環境搶救性保護措施,斥資7000萬元人民幣拆除圍網37.7萬畝,安置離湖漁民3000多戶。
隨后,在國家林業局、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全球自然基金的幫助下,洪湖保護區金潭湖植被恢復區采取封閉式管理,輔助人工種植方式,并開展植被恢復示范工作?;謴蛥^內植被種類由30種增加到38種,覆蓋率從原來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植被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
以金潭湖為代表的長達10年的生態修復工程,終于讓洪湖重現生機。截至目前,洪湖水生植被面積恢復到85%,核心區水質由四類轉變為二類。如今的洪湖蓮甜菱香,生態旅游業也得到蓬勃發展,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依托生態旅游的發展,“離湖上岸”的漁民,大部分實現了轉產轉業。他們有的成為保護區或旅游區的工作人員,有的則依靠發展第三產業致富。
洪湖的修復治理過程,是中國生態文明進步的一個樣本。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強了濕地資源的恢復和保護,相繼實施了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和濕地保護規劃,以及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擴大濕地面積,增強濕地功能。10年來,受保護濕地面積增加了525.9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43.51%。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