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園林城市,讓綠滿冰城,是城市綠化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市委、市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全市綠化建設和管理隊伍集思廣益、創新嘗試,深入挖潛,規劃建綠、拆后擴綠、見縫插綠,一點點提升城市綠化量,在城中栽下一片片新綠。
辟“綠肺”,10萬平方米空間只拆不建
在城市建設中,園林綠化只是城市基礎功能的配套項目。但是這個“子系統”卻發揮著凈化空氣、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生態平衡等重要作用,它關系到每一個市民的呼吸,是至關重要的惠民工程。隨著城市發展和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市民渴望自然、企盼綠色家園的愿望也更加強烈。
今年年初,哈爾濱市制定并公示了《哈爾濱市2014-2016年度城市開敞空間規劃》,結合棚戶區、危舊樓改造以及城鄉結合部綜合整治,在主城區規劃了20余處大型綠地與廣場用地,總面積達10余萬平方米。這些土地,如果變成城市建設用地,用于房屋開發可獲得數億元收益,但市政府決定,這些規劃開敞空間只拆不建,作為廣場綠地項目供市民休閑娛樂,服務社會民生。隨后,在城市的各主城區里,開始了一個個只拆不建的規劃建綠、見縫插綠工程。僅2014年和2015年,市政府就投入了3.6億元用于園林綠化項目建設。
于是,繁榮街林地、人民廣場綠地、青年廣場綠地、大方里綠地、哈東街心公園綠地、馬家溝綠化帶等一大批成片綠地景觀、公園陸續出現。其中,南崗區果戈里大街、民益街、建設街和銀行街圍合區域的一大片棚戶區被拆遷凈地,建成占地1.52萬平方米的青年廣場綠地,配上照明、音樂噴泉、景觀小品,舊貌換新顏;道外區先鋒路與紅旗大街交口處多家企業的地塊,進行了過渡性綠化規劃改造,成為一處處小綠地廣場,增綠5000余平方米,解決了周圍居民缺少綠地、空地的困擾……到今年年底,5個主城區共有依托棚戶區改造、重要交通地段改造、居民建筑轉角空地建成的19處街心(街角)綠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
“棚戶區拆遷改造難度巨大,不僅要妥善安置原有居民,還要與關聯單位反復溝通協調。凈地后好不容易釋放出來的城市空間,市委、市政府全都規劃改造成為綠地空間,可見決心。” 市城管局園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他們一直本著“見縫插綠、美化空間、貼近百姓、服務市民”的思路,深入挖掘公共資源,無論大小,隨拆隨建,讓綠色離百姓更近,讓城市綠地分布更均勻。所以在建設中,既要考慮景觀性,也要讓功能性大化服務于民。“明年哈爾濱市還將建設不少于30個街心(街角)綠地,爭取將來讓主城區的百姓出門三五百米就能看到綠色。”他說。
“點、面、環”綠化格局輝映大生態
哈齊高鐵通車后,哈爾濱市決定沿原濱洲鐵路橋打造一座新穎獨特的鐵路博物館公園。公園溝通兩岸,南起道里區森林街,北至松北區太陽島警備路,全長3.5公里,總用地面積達14萬平方米,工程已經在9月份啟動,計劃一年后完工。按規劃,將在高鐵沿線建設中東鐵路博物館、綠地廣場公園及停車場等一系列綠化景觀,打造綠色慢行系統,形成橫跨江南、江北的景觀休閑游覽觀光帶,完工后將為哈爾濱市增加綠地面積4.6萬平方米,增植樹木、灌木近萬株。負責該項目的市建委相關人員介紹:“到那時,坐在哈齊高鐵列車上穿行冰城,人們看到的將是滿眼綠色,風景會很美。”
事實上,這只是哈爾濱市園林綠化發展布局中的一步。幾年來,哈爾濱市陸續編制完成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2012-2020)》、《城市綠線規劃(2012-2020)》等專項規劃,以及《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導則》、《城市居住區綠化設計導則》、《城鎮園林綠化植物栽植規范》等地方標準。這些規劃和標準,都指引著城市一系列的核心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必須要在鞏固原有園林綠化的基礎上,使綠地增長與人口和建設用地增長相協調,實現城鄉一體綠地網絡化。
為此,哈爾濱市相繼建成一苗圃休閑公園、香坊油坊街“中國亭園”、星光街路路側游園等18處公園游園;外灘綠地、征儀路東側林地等12處林地;愛建街角綠地、湘江路綠地等21處綠地廣場;結合市級棚改項目,完成惠民項目民生尚都二期、好民居配套綠化;結合城區道路建設,完成了三環路市公務員小區段、青山路、燕山路等道路綠化……
這樣的布局,將形成點、面、環串聯呼應的綠化格局——主城區街心綠地+周邊公園、濕地+環城、鐵路沿線綠化帶。市城管局園林辦負責人對這一格局的解讀是:“讓城市綠量更均勻分布,從而構建出綠環圍繞、綠楔導風、綠網交織、綠鏈銜接的城鄉綠色空間。將可以更好地發揮園林綠化改善‘小氣候’,推進‘大發展’與保護‘大生態’的作用,把哈爾濱建成為山環水抱、城林輝映的宜居城市。”
惠民工程,按照百姓心愿建
在一處處或大或小的綠化項目的推進中,設計者們不僅僅為綠而建,還把它當成豐富城市內涵的亮點。重點突出地域特色、大化地結合功能性、與周圍建筑風格搭配協調、提升文化品位……這些要素都在考量之內。
為此,位居道外老城區居民樓群中的綠地里,丁香配以金葉榆,景觀小品突出平民生活中“家”的元素,并將老道外的民俗文化“中華巴洛克”建筑符號融合在一起;在馬家溝綠化帶建設中,怎樣結合原有的綠化和固有設施,讓景觀更好地與水系配合,更好地服務百姓,都讓建設者們煞費苦心。不但請專家多次論證,也向周邊居民進行了大量調查詢問。終,一座座木質結構的亭子、圓形鵝卵石鋪就的地面,一個個細節讓風景更優美,讓人們更舒適。
惠民的工程和貼近百姓心愿的建設意識,得到了讓百姓滿意的答卷。道外區的一位園林工作者告訴記者;“建設中我們感觸深的是老百姓特別積極參與,工程推進中,有的百姓天天來看,給我們送水送飯,不停地感謝我們,還提了大量有建設性的意見,這也讓我們更有動力和信心把綠化工程做好。”
家住香坊區油坊街的一位市民看到家門口的垃圾場變成公園以后,感慨地說:“哈爾濱的園林城市建設,讓我們身邊公園更多了、樹更綠了、廣場更大了,這就是我們老百姓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