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奧申辦成功后,京津冀生態建設提速,必然帶動苗木市場升溫。然而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隨之而至的苗市低潮人們至今記憶猶新,考慮到目前苗圃的巨大存量,即使是處于苗木消費的熱點區域,京津冀的苗企仍然小心翼翼。他們在探求市場需求熱點的同時,更關注各類所需苗木的生產情況,畢竟,供求關系的變化才是決定苗木市場走向的核心,孰冷孰熱取決于供需矛盾。

馬褂木圖片
“有幾類植物在京津冀未來綠化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小,一是對環境不適應的植物,如抗寒性差的雪松、夏季葉焦邊的銀杏、春季抽條的七葉樹、喜冷涼氣候的白樺以及遇災就夭折的邊緣樹種;二是有明顯缺陷的樹種,如不耐移栽、緩苗難的馬褂木,來自東北的紅皮云杉以及來自黑龍江和吉林的五角楓;三是價格高、規格大的大樹。”北京京林園林集團總經理宗海明分析道。
在他看來,京津冀一體化最重要的意義是擴大了綠化空間,會引導人們從城市園林綠化走向更大范圍構筑綠色生態空間。在這個“戰場”上,強調的是利用苗木的群體效應提高環境承載力,而政府財政支出對效率的考量決定了唱主角的必然是質優價廉的鄉土樹種,并且集中在性價比高、移栽成活率高的中小規格苗木。當前,市場上能夠提供的鄉土樹種太過集中,落葉喬木主要有楊、柳、榆、槐、白蠟、北京欒、元寶楓、銀杏,常綠樹種主要集中在油松、側柏、白皮松、檜柏。
但即使是這些生產量較大的樹種,存圃產品與市場需求仍有較大脫節,市場空間值得關注。雄性毛白楊、饅頭柳產量不足,尤其是正宗的饅頭柳市場稀缺;金葉榆幾乎占據了白榆市場,已嚴重積壓,而榆屬其他樹種雖有開發但應用極少;國槐雖有一定量,但由于生長慢多集中在小規格苗木上,能上工程的大中規格苗木存圃量有限;至于白蠟,速生白蠟在苗圃迅猛發展起來后卻遭遇工程方不買賬,人們不得不返回來,如今傳統老白蠟不僅大中規格苗木存圃不多,圃內小苗也少。北京欒、元寶楓一直是苗木中的“貴族”,苗木缺口總是堵不上,價格高居不下,山苗進圃馴化占據了一定比例。常綠喬木方面,同樣存在小苗積壓,工程用大苗稀缺的問題,油松尤其是造型油松山苗占比較大。

元寶楓圖片
當前京津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環境污染,這是該地區打造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的大前提,對苗企而言應引起足夠重視。水資源短缺對應的苗木需求必然是節水抗旱樹種。高邑縣林業局原局長范文奇告訴記者,河北省已立項啟動旱地造林補貼。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也曾提到,今后我國將把旱區作為造林綠化的“主戰場”和主攻方向,各類造林補貼資金都將向旱區傾斜。在京津冀綠化戰場,旱區占據了很大面積,太行山脈、壩上地區等都是造林綠化難啃的“硬骨頭”,要打贏旱區生態建設“攻堅戰”,需廣泛選用抗旱、耐鹽堿、耐貧瘠等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側柏、洋槐、白榆等鄉土樹種將有用武之地。
“冬奧市場方面,常綠、觀果、觀干的樹種會成為熱點。”楊永恒分析道。張北地區極寒的氣候對苗木要求較高,常綠樹方面,樟子松、沙地柏需要加大培育量,而且沙地柏宜選擇容器育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觀果樹種方面,海棠尤其是張家口本地產的八棱海棠應該會迎來大的發展良機,此外,人們還看好金銀木、花楸、平枝荀子等。觀干樹種方面,看好新疆楊、血皮槭。
就生態修復環境改善而言,植物越豐富,生態效能越高,環境改善也會越明顯,因此綠化中一直在倡導植物多樣性。但現實中,新品種即使過了繁育關,推廣一關仍面臨極大難度,即使原本的鄉土樹種也需要一個業界認知、認可的過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近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激勵鄉土樹種的開發提速,比如對殼斗科櫟類植物的開發,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有實力的企業可及早介入,占據先發優勢。

七葉樹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