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從石家莊日報獲悉:隨著連續幾年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的開展,目前石家莊森林面積達到710萬畝,森林覆蓋率36%,城區綠化覆蓋率44.58%,綠地率40.4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19平方米,對于改善石家莊生態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日,本報記者就市民關心的問題采訪林業專家,請他們詳解創建森林城市如何改善生態環境,治理灰霾,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城市森林構筑生態屏障
“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說起城市森林對生態的作用和好處,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林業管理站站長白文范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一畝樹林比一畝無林地每年多蓄水20噸,等于一座地下水池。同時,一畝闊葉林一年可蒸發三百噸水。這都是經過研究人員多年實驗結果得到證實的數據。”
白文范解釋說,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樹冠能阻截10%至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當氣候干燥、空氣濕度降低的時候,它又通過樹葉蒸發水分。因此,我們經常見到,森林多的地區,常常是風調雨順,夏季氣溫比林少的地區要低一些,空氣濕度略高。石家莊市是典型的北方干旱地區,常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特別是春冬兩季干旱嚴重,春季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冬季極少有較大降雪。由此可見,植樹造林是當務之急。
同時,石家莊又是一個山區、丘陵、平原兼有的多地貌城市,崗黃水庫是省會主要的水源地,且處在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是我們自身生態安全的需要。而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這也是石家莊持續不斷地開展太行山綠化的主要原因。
對于有個別輿論說,近年來大規模植樹造林,阻擋了城市的“風道”,不能吹散“霧霾”之說,白站長認為,一般風源可達2000米至3000米以上的高度,植樹造林根本不可能完全抑制或減輕其影響。在城市,與眾多的高樓大廈作為遮擋屏障相比,樹木對降低風速的作用是有限的。近幾年,石家莊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就與石家莊大規模造林有很大關系。因為自2000年開展森林城市創建以來,石家莊在主城區西北部大力實施了“五河”綠化工程,特別是滹沱河百里綠色長廊的實施,石家莊在河道行洪治導線外兩側栽植了大量生態防護林。這不僅提高了固沙能力,還對于城市上風口風沙地區沙塵源治理、降低空氣懸浮顆粒、防風固沙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巨大作用。
“森林對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性氣候具有調節作用,特別是農田林網和防風林帶對改善農田小氣候效果顯著。”白文范介紹,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然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至4℃,相對濕度高15%至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至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地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增加了降水。
治理灰霾綠色植被大有可為
植樹造林對于灰霾治理究竟有沒有作用?針對近年來部分媒體報道說,樹木的葉片對吸附空氣灰塵即對有害氣體的吸收能力有限,甚至還會對大氣臭氧層進行破壞這一說法,記者采訪了市林業局創森辦主任劉紅記。
劉紅記表示,樹木對空氣的凈化作用,已被世界科學界所證實,不可否認。對于有些人提出的樹木會對臭氧層構成破壞的問題,目前毫無科學根據。反而,樹木是氧氣的制造者,是人類的朋友。據研究,1公頃闊葉林1天能放出730千克氧氣,可供65人呼吸所用,石家莊現有森林每天放出氧氣為3.46億千克,可供約300多萬人呼吸;1公頃闊葉林每天能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按一般轎車平均每天排放23g∕㎞計算,目前石家莊汽車保有量是200萬輛,石家莊的現有森林可以抵消10.28萬輛汽車的碳排放。
可以說,一棵樹就是一臺吸塵器,一片林就是一座制氧站。抓好城鄉綠化工作,可以有效凈化城市空氣、調節城市氣候、降低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污染、緩解城市霧霾,改善一個地區的生態和景觀環境等。石家莊市自2010年國家森林城創建以來,先后啟動實施了中心城區綠化、環省會綠化(三環路、西山、滹沱河、環省會經濟林)、通道綠化(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太行山綠化等工程,共造林綠化200萬畝,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6%。據專家保守理論測算,200萬畝綠化植物,按實際有效天數185天計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400多萬噸,制造氧氣1000萬噸,吸收各種粉塵1700多萬噸,在改善石家莊生態和景觀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大規模的灰霾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國民健康,治理大氣污染已刻不容緩。但是,單純以控制排放、犧牲發展來控制大氣污染并不現實,自然界的綠色植被能夠有效凈化環境,成為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不過,由于每個城市的基礎不同,形成大氣污染的根源也不一樣,也需要“對癥下藥”、綜合施策。
劉紅記拿出一張2014年1月24日出版的《中國綠色時報》,上面一篇題為《綠色植被在灰霾治理中大有可為》的文章中寫到:“樹木被稱為‘天然的空氣過濾器’,植物葉片可通過氣孔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氣態無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通過角質層吸收疏水的有機污染物,如殺蟲劑、尿素衍生物、酚、蒽等,因而擴建綠地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文章中還詳細介紹了不同的植物對不同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劉紅記表示,目前石家莊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676畝,比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9畝,全國平均水平的人均近2畝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目前情況下,任何科技手段只能抑制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森林和樹木(包括綠色植物)是吸碳、固碳的主要選擇。所以,石家莊才下大力開展森林城市創建,并科學搭配種植樹種,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綠色生態石家莊。
城市森林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發展城市森林,推進身邊增綠,美化生活環境,不僅是創建森林城市的基本內容,也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森林已成為現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
家住橋西區裕西公園附近的董玉珍阿姨告訴記者,自從裕西公園建成后,她堅持每天都來這里轉一轉,既放松了心情,又鍛煉了身體。與她同行的另一位女士告訴記者,感覺近幾年省會的公園綠地多了,城市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針對城市綠化中,大量彩葉樹種進城的問題,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張力栓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彩葉樹種不僅苗木成本較高,而且管護費用也高,雖說能夠增加綠化美化的視覺效果,但其在經濟性、適應性、生態效益方面,應以本地樹種為主,合理搭配,不宜過多使用。
造林綠化在改善生態環境造福社會的同時,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事實上,石家莊在綠化工程建設上,也十分注重生態林和經濟林并重,特別是近兩年專門開展了30萬畝環省會經濟林建設,在西部山區也是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果則果。
市林業局研究員、石家莊果樹管理站站長劇慧存告訴記者,由于發展經濟林具有見效快、獲利周期短的優勢,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石家莊及時引導、完善服務,使果樹種植結構逐步向規?;?、基地化、優種化、多樣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石家莊現有經濟林330萬畝,果品及相關產業產值達到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