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來,因無序擴張、需求下降、競爭激烈等原因,花卉苗木產業進入了一個相對低潮期,不少從業人員感到前途迷茫。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如何應對改變?丹陽的一些花卉苗木企業在不斷探索出路,通過轉型升級與積極創新,打造產業的升級版。
近日,記者走進了位于丹陽珥陵鎮護國村的良友花卉園藝有限公司,30多畝成片的紅葉李、海棠、紅楓……花卉苗木基地一下子躍入眼簾,煞是好看??偨浝黻懹蚜夹θ轁M面地迎了出來,談及公司如何適應市場變化,積極轉型升級,從小打小鬧到做大做強、做出特色,年近五旬的陸總體悟較多,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據介紹,目前良友公司在經營上是“三管齊下”,有花卉苗木、綠化工程、大棚制作這三大項目。其實,這也是陸友良三次成功的轉型升級。
陸友良原是珥陵鎮農民,曾在企業打工,2000年起,看到花卉苗木產業有前景,他開始種植玫瑰、四季桂、羅漢松、桃苗等花卉苗木,開始幾年,完全自產自銷,由于受技術、資金、經驗等因素制約,5年下來,雖很努力,但收入甚微。
“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2006年,陸友良開始接觸綠化工程,沒有經驗,就四處求師學藝;沒有資質,就請別人幫忙洽談業務。陸友良先后赴無錫、常州、山東等地,與朋友合作或獨自承攬綠化工程,三年下來,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掘到了一桶金。
“那幾年,綠化工程比較好做!”陸友良說,一方面,當時做園林綠化工程的并不多;另一方面,很多行政單位和園區都在拆改擴建。陸友良說:“運氣好的話,一年掙個千把萬不成問題。”
“經商,就是這樣,市場變了而你不變,注定會失敗。”陸友良說,當很多人看中了綠化工程這塊“肥肉”,加上有關規定出臺后,很多地方、單位壓縮經費開支,業務持續下滑,他感到綠化工程不再好做了。
“怎么辦?”陸友良在思考今后向何處發展。去年上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常州街頭“溫室大棚制作”的一個宣傳廣告,吸引了他的眼球,于是他先后到無錫、浙江等地拜師求藝,學成后,就有了第三次轉型升級。
為何會相中溫室大棚制作?陸友良說,近幾年來,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越來越多,這一市場,應該是個觸手可及的商機。
去年,陸友良注冊成立了丹陽市良友花卉園藝有限公司,目前,他的溫室大棚制作業務已拓展到周邊的句容、常州、無錫等地,陸友良忙得不亦樂乎。創業成功的同時,他也帶動當地村民一起闖蕩這個行當。
對未來的發展,陸友良信心滿滿,他表示,下一步,要更加認真做好花卉苗木品種的選擇與產品設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與眾不同、不可替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花卉苗木的商業價值,更好地掌握定價權,可立于不敗之地。這一點不經意間也契合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要求:要大力培育鄉土樹種,加快珍稀樹種的繁育,重點建設丹陽、句容、丹徒三大花卉苗木優勢產區。
有關農業專家認為,國家的宏觀政策面將長期利好花卉苗木產業,城鎮化建設。園林在城市的擴展延伸和精品化建設等項目工程也將進一步擴展其市場容量,在綠色產業鏈中花卉苗木是能種出“搖錢樹”的!
短評
改變才能贏得生機
欒繼業
近年來,花卉苗木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種植面積擴大了,但整體效益不甚樂觀,產業發展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經濟新常態下,花卉苗木的生產經營者唯有做好轉型升級才能贏得生機,而良友花卉園藝的發展之路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當前,產業自身要進一步調整結構,控制花卉苗木的生產總面積,避免盲目擴大,要充分發揮和深挖鄉土優勢品種的品牌效應,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不斷創新并提升品質,認準定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而花木經營者要解決好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怎么賣的問題。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盡最大可能滿足客戶要求,不斷創造新的價值,以取得全方位的競爭優勢?;ɑ苊缒酒髽I只有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從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變粗放經營為集約化、精細化經營,積極做好轉型升級,才能在未來發展中贏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