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

    生態立區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種樹

       2015-04-16 371
    核心提示:論及資源枯竭地區的健康發展和科學轉型,石拐區具有典型意義。借植樹季節,包頭日報記者走進石拐區,專訪石拐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張海峰,他對石拐區近年來加大生態建設、推動
           論及資源枯竭地區的健康發展和科學轉型,石拐區具有典型意義。借植樹季節,包頭日報記者走進石拐區,專訪石拐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張海峰,他對石拐區近年來加大生態建設、推動產業轉型,懷揣著更為獨到的理解與期望———
     
           “地上不平,地下采空,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漿流淌。”是人們對老石拐的記憶。石拐區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地區,由于多年的煤炭開采,造成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質災害頻發,包頭13個重地質災害點,石拐就有9個。面對這種區情現狀,近年來,石拐區歷屆區委、政府積極思策、高位謀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在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積極創新,森林覆蓋率自1998年一直保持全市第一。
     
           繼“五當召高峰論壇”后,進入今年4月,石拐區五當召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地區,大型義務植樹活動、首屆風箏節、自行車文化節、旅游高峰論壇……一宗接一宗的文化旅游活動讓這座沉寂了200多年歷史的陰山寶剎瞬間光彩照人。
     
           “五當召是石拐區、包頭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蘊藏著厚重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理信息文化,極具歷史研究和旅游開發價值。隨著國家文化戰略的深度實施,五當召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價值得到高度重視,五當召文化旅游開發對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地區社會地位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9月,五當召將向國家級5A景區沖刺,作為包頭地區屈指可數的實力派景區,五當召承載的并非簡單的旅游拉動之力,借用張海峰的話說:“如果把五當召比喻成一個高地,那么我們正在舉全區之人、力、物為它搭建一個平臺,以徹底破解石拐區資源枯竭引發的生存難題,通過生態建設倒逼產業升級、經濟轉型,還原‘喜桂圖’森林茂密、文化蔥蘢、百姓安居的和諧景象。”
     
           生態立區當先,夯筑生態安全屏障
     
           石拐區新一屆區委、政府成立以來,重新調整確立了發展定位,“生態立區”被第一次首當其沖地排在了“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富民興區”的最前面。說到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調整,張海峰態度堅定地表示:“石拐區委、政府不需要以犧牲環境代價來換取GDP,我們下定決心進行全面整治,努力讓石拐區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放心的水,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近年來,石拐區對“生態立區”的落實同樣真刀真槍、堅定有力。他們依托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合作,實施了半干旱地區和資源枯竭地區生態環境植被恢復籽種篩選快繁研究項目,計劃在喜桂圖新區喇嘛河建立占地70畝的工程實驗室,在老區大磁辦事處建立5000畝的示范基地。目前,他們已對中科院引進來的五批苗木種子共計189種進行了試驗,苗圃已初見成效,為下一步在全區大范圍綠化造林、發展生態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為自治區建設北方生態屏障提供了很好的植物材料。
     
           近年來,石拐區實施圍封禁牧、轉變養殖發展方式成果顯著,轄區內的羊只數從2014年初的7.18萬只迅速縮減到現在的1.7萬只,并走出了一條集約化、規?;?、效益化的發展之路。眾所周知,圍封禁牧是對農牧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沖擊和挑戰,直接關系到農牧民的切身利益,解決不好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收入和生活水平就會下降,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所以,石拐區一邊加強圍封禁牧,一邊還要替農牧民考慮好出路問題。比如:由政府搭臺,金融機構給農牧民提供貸款進行養羊,保險公司要給每只羊都上保險,而且區政府要拿出資金來,對每一棟圈養舍飼補貼1/3的費用。
     
           依托古順園等龍頭企業,創新“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的運行模式,通過實行這種新的模式,一方面保護了生態建設成果,另一方面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同時企業也得以發展壯大;把環境整治與園區提檔升級結合起來,利用環保倒逼機制,重點通過節能改造,切實改變過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格局,促進園區和企業提檔升級,達到“凈化、硬化、美化、綠化”要求,現在的石拐老區水變得干凈了,山頭也變綠了。
     
           石拐區多渠道加強植樹造林。在五當召景區種植油松、側柏、暴馬丁香等樹木3200多畝29萬株,在山頂安裝祥云水罐32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祈福生態林”、“記者勞模林”等品牌植樹活動。在喜桂圖新區引進希望集團投資36億元打造占地3800畝的“花舞人間”主題文化公園,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新區的生態宜居環境,目前已初見成效。
     
           石拐區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立區”的首要功能,詮釋著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的“打造北疆綠色生態屏障”。張海峰表示,石拐的“生態立區”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種樹,而是把生態理念貫穿于一、二、三產業,用生態來統領全區產業發展,是一個“大生態”的概念,這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目前,石拐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位居包頭市第一,預計到2015年達到35%,2020年達到40%,屆時石拐將成為包頭市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深耕文化資源,助推區域經濟轉型發展
           近年來,石拐區把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地區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積極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資源。坐落于石拐區的五當召文化旅游大發展,勢在必行地成為石拐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助推劑”。
     
           五當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是全國三大藏傳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內蒙古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寺院以及包頭市文化資源的制高點,素有蒙古草原藏傳佛教“最高學府”“草原布達拉宮”之美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理信息文化。張海峰表示:“隨著國家文化戰略的深度實施,五當召歷史文化和旅游價值得到自治區、包頭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五當召文化開發對于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提升地區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11月,石拐區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2012年列為自治區經濟社會轉型示范區。面對煤炭資源衰竭、傳統產業升級的客觀現實,石拐區經濟轉型發展可謂箭在弦上。張海峰慎重地表示,實現轉型的前提是結合地區實際,科學合理地制定轉型規劃,順應世情、把握區情,石拐確立了“一軸三核聯動發展、生態隔離科學轉型”的發展路徑,即以包頭———石拐一級公路為主軸,喜桂圖新區、老工業區、五當召生態旅游文化區3個核心區互為補充,裂變發展。
     
           石拐區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9:10,極不合理,這也是多數資源枯竭地區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他們在轉型發展規劃中,首先要調整產業結構。圍繞“一軸三核”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喜桂圖新區在全市乃至呼包鄂的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園區;充分挖掘五當召歷史悠久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大力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改變農牧民種養殖方式,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通過種種舉措,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地區健康可持續發展。
     
           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石拐區依托老工業區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目前,石拐工業園區已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在生態建設方面,石拐區主動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全力打造資源枯竭地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清理小洗煤、小冶煉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實現關停并轉;加大圍封禁牧工作力度,全面改善地區生態環境。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圍繞五當召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蒙古草原上的布達拉宮”;圍繞礦區廢舊住宅,打造影視基地,變廢為寶。
     
           “開出這樣一味調結構轉方式的苦口良藥下去,就是要推動五當召文化旅游大發展、大繁榮,實現資源枯竭地區的健康發展和科學轉型,為石拐區搏一個美好未來。”張海峰表示。
     
           傳承古老文化,重現喜桂圖靈與秀
           進入4月,沿石拐主要干道———腦包公路在大山中穿行,放眼望去,滿山已見茸茸綠衣。山坡上,黃刺玫和杜松傲然挺立,河溝里、山腳下成片的幼松和花灌木在微風中搖曳,綿延不絕。張海峰自豪的口吻油然而生:“包頭至石拐一級公路與腦包公路相連,形成近50公里的綠色長廊橫貫石拐。”
     
           “石拐”是蒙古語“喜桂圖”的音譯,意為“有森林的地方”。據當地人回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上山得撥開草叢。而到了2000年,石拐區已是黃山禿嶺,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沙俱下。
     
           石拐生態命運一盛一衰的反轉緣于被人稱作黑金的煤。石拐區自建區以來,一直以煤炭、礦產等資源開采為主,近年來引進的鋼鐵、焦化、鎂合金等企業也都離不開資源二字,都是在圍繞資源做文章。由于包頭礦務局50多年的大規模開采,使得石拐區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因此,新一屆區委、政府立足石拐區發展實際,確立了“生態立區”發展思路,就是要通過各種務實舉措,重現“喜桂圖”當年的綠城景象,圓石拐人心底的夢。
     
           “我們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五當召?光靠召廟的宗教、文物還遠遠不夠,五當召周邊被過度開墾的山巒又怎會讓人對五當召心向往之,只有完美地重現‘喜桂圖’深山、茂林、寶寺的靈與秀,為游客營造神圣、靜心的感受,五當召才能真正肩負起‘蒙古草原上的布達拉宮’的盛名和文化旅游地位。”談到如何傳承五當召的古老文化,張海峰再次將生態放在了首位。
     
           從五當召文化高地,到石拐區載體平臺,處處閃現生態妙筆。“石拐的生態是要打造一種產業,把生態理念貫穿于一產、二產、三產,用生態來統領全區產業發展,是一個‘大生態’的概念。”張海峰明確詮釋道,“只要我們把這個大生態搞好了,我們的經濟自然就會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良性發展,經濟建設也才會有大發展,將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最終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的局面。”
     
           石拐區提出的生態四化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他們積極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計劃建立100畝試驗示范基地,引進菩提、丁香、黃刺玫、櫻桃等數十種植物資源,結合石拐區條件和氣候環境特點,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按照板塊化模式培育種植,形成櫻桃灣、丁香谷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區域,構建“美化、彩化、香化、文化”的人文生態系統。
     
           美化、彩化不言而喻。所謂香化,指的是把種植的丁香等芳香類植物,通過提取精油、抗氧化劑等產品,可廣泛用于食品、醫藥、保健、美容等行業,還可用于制作香囊,發展旅游產業等,這樣就意味著在實現美化、彩化的同時,又發展了生態經濟,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
     
           所謂文化,指的是大面積研究推廣種植的丁香。因為丁香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佛教圣樹,是“菩提樹”的替代物種,這正好和五當召的佛教文化相輔相成,在生態建設的同時,又發展了文化產業,進而賦予了地區經濟發展更深更豐富的內涵,同樣可以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園林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資訊
    點擊排行
    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_欧美亚洲国产中文精品久久高清_久久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