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構筑管護組織框架形成網絡,從縣到鄉都成立了相應的管護機構,縣林業局成立公益林管護中心,各林業工作站相應成立公益林管護站,形成了強大的公益林管護網絡。根據生態公益林管護的難易程度,按照5000畝配備一個護林員的標準,選聘了355名專職護林員,采用以季檢和年終總檢的評比考核方法,加大對管護人員的監管力度。同時,分別同230個村委,個人10311戶,聯戶代表5365戶,單位5戶的林權權利人簽訂了自主管護合同,通過合同制管護的落實,全縣森林資源管護由單個管護變成了全民管護。
為做好重點公益林的管護工作,建立全面的質量管理驗收標準。該縣制定實施了《靈石縣生態效益資金管理辦法》和公益林管護七項制度,并實行雙線管理,即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由縣林業局和林業工作站與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簽訂管護合同的法律責任制。對全縣公益林進行了數據采集、審核、修改、更正工作,建立了全縣生態公益林小班圖和小班數據庫,做到圖表卡一致,實現公益林科學化管理。
實施精細化管護。精心編制了公益林管護精細化管理手冊50本,對各鄉鎮和林場相關人員召開了專題培訓,確保了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截至目前,全縣完成3條宣傳走廊建設,大小碑牌50個,新建森林管護站2個,購置了森林巡邏車2輛,對全管護員配備了統一服裝,啟用了森林巡檢系統,逐步實現裝備統一化、巡護機械化、監管科技化、設施標準化、職能綜合化、管理信息化的森林管護綜合能力建設。
惠民資金逐年增加。根據國家提高國家公益林標準的實際和縣級公益林實施情況,縣政府及時出臺了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補償標準由以前的6元提高到10元,并實現了國家、縣級公益林標準的統一,所有惠民資金均采用一卡通兌現,確保了惠農政策不縮水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