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面有24種、1.5萬多瓶珍稀植物。這兩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蓮香樹就會完成組培,到時可提供成千上萬支苗。”昨日,在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實驗室窗外,中心主任黃桂云介紹。
從2007年至今,該研究中心已引種保護珙桐、紅豆杉等224種、8000多株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成片植物成活率達90%以上,遠超全國特有物種移植存活率,15種珍稀植物成功回歸大自然。
為保護生態環境,消除或緩解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三峽集團于2007年建設三峽苗圃研究中心,至今已累計投資500萬元,10名科研人員專職從事研究工作。為保證植物存活率,科研人員從90年代起就常年對珍稀植物進行野外調查,在深山里一泡就是半年。
采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在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成片旺盛生長。此前曾有傳言,該植物因三峽工程蓄水而滅絕。
目前,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正準備建設占地3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2萬平方米的大棚。黃桂云說:“目前,依托研究中心科研攻關,已有50多種珍稀植物被用于庫區綠化;未來,三峽壩區12平方公里區域內,將成為一個超大珍稀植物園。”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認為,三峽苗圃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庫區生物多樣性,確保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