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今年國慶,布置于北京天安門的鮮花已經全部就位,并進入安全養護期??粗k爛多彩而又十分整齊的鮮花,人們不禁感嘆鮮花生產人員的技術和實力。那么這些鮮花是如何被培育生產出來的呢?小編帶你走進260畝國慶花卉培育基地,一探究竟。
送往天安門廣場前,花農對6萬余盆一品紅進行最后一次淋灑。
北京國際鮮花港研發中心工廠化育苗溫室為國慶花壇育出2000萬株種苗。
能為國慶準備花卉,花農都喜笑顏開。
并盤移栽機,使育苗實現機械化。
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
鮮花專享“技術保姆”
吃配方營養肥,定時定量喝水,住在遮陽棚下,專職“技術保姆”照料……很難想象,這些花卉在這里會享受如此特殊的優待。
草花多為露天種植,受天氣影響大,存在較大風險,要想保證花卉顏色艷麗、花型飽滿,得精心管護。“拿灌溉來說,以前基地采用人工澆水,現在是噴灌和滴灌,實現了水肥一體化澆灌,不僅省工節水,還提升了花卉品質。”小金說,灌溉標準日益精準,按花卉不同習性,他們把澆灌標準分成5個級別,按時按量澆灌。每次澆多長時間、水量是什么級別都有要求。
今年,基地還利用生長調節劑矮化處理、遮光等手段,把原本在溫室栽培的名叫“金獎”的一品紅搬到了室外生產,提前適應露天環境,以延長開花時間,讓花色更艷麗。為保證96個品種的國慶花卉集中開放,技術人員在生產中,通過摘芯、遮光等手段,保證國慶期間不同種類的鮮花同時開放。金志勇舉例說,三角花喜溫暖濕潤,光照越強,花兒開得越旺。由于夏天剛過,花卉長勢較快。為確?;ㄆ谘娱L,他們采取“短時照”方法,白天用黑縵紗遮光,延緩開花速度。
農民護花自比“育嬰師”
基地滿眼繽紛的花叢中,10多名養護工人在緊張有序地勞作。摘盤、上卡、裝車……花農們按部就班,后背上的衣服濕了一片,渾然不覺。西水泉村57歲的村民劉有志,是基地眾多花農中的一員,基地成立之初,他就來侍弄花草。為國慶花壇養護花卉,他覺得肩上擔子特重,也特自豪。他感覺自己就像一位育嬰師,從四五月份花寶寶出生,到九十月份出落得有模有樣,它們吃什么,吃得好不好,生了什么病,都得操心。雨前,他給花卉先打一遍預防性的殺菌劑;雨后,為花淋清水,補殺菌劑。
老劉回憶說,國慶最早開始擺花時,他們一家人曾特地到天安門廣場賞花。“那會兒僅有幾千株,都集中在天安門廣場,設計也很簡單。”由于長期負責種植國慶花卉,老劉說起這些是一套一套的,“以前養花靠天,現在靠高科技,這對我們這些上了年歲的花農來說挑戰極大。”不過,老劉好學,愛鉆研,喜好與年輕技術員交流。
老劉的皮膚黑黝黝的,他說是曬的,夏天,幾乎是一天曬掉一層皮。雖然很辛苦,可老劉心情很好。“原先種玉米,全家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元。”劉有志說,如今在美麗的花叢中工作,每月能領2700元工資,心情倍兒爽。
老劉說,送走國慶花卉,他還得養護APEC用花,沒空進城看自己侍弄的花草組成的“祝福祖國”花壇。但每當看電視,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天安門廣場游覽贊賞花壇時,老劉都有一種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