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

    傳承李保國精神 把荒山變成“金山”

       2020-11-02 9542
    核心提示:崗底村的荒崗坡底種滿了蘋果樹,由窮變富的歷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通訊員 劉繼東攝  內丘縣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地、丘陵占據整個面積的三分之二。這里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生前科技扶貧的主戰場,如今,大片的荒崗禿嶺栽上了興村富民的蘋果樹,不
     

    崗底村的荒崗坡底種滿了蘋果樹,由窮變富的歷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內丘縣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地、丘陵占據整個面積的三分之二。這里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生前科技扶貧的主戰場,如今,大片的荒崗禿嶺栽上了興村富民的蘋果樹,不僅綠化了山體,還增加了農民收入。

       以“富崗蘋果”為龍頭,內丘縣著力做大做強做優蘋果產業,已建成優質蘋果生產基地10.6萬畝,蘋果產業年產值近17億元,帶動2萬多農民增收致富。2017年,該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前,全縣剩余未脫貧人口50戶130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在李保國精神的感召下,內丘縣積極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新舉措,富崗產業扶貧模式、易地扶貧搬遷‘有事做’助脫貧、‘治未病’防貧工作機制等經驗做法開花結果,受到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的充分肯定。”內丘縣委書記張輝介紹,該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去年財政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47倍,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元的村達到6個。

       龍頭帶動,荒山遍植“搖錢樹”

       10月20日,記者驅車直奔位于內丘縣侯家莊鄉的蘋果現代農業園區。彎彎曲曲的山路兩側,隨處可見成方連片的蘋果樹,成串的紅蘋果壓彎了枝頭。有的農戶開始摘果、分揀、裝箱,一片喜人的豐收景象。

       在李保國當年奮斗過多年的崗底村,四周漫山遍野是碩果累累的現代化蘋果園,街頭到處是蘋果銷售攤點和門店,游客們在挑選個大皮薄的蘋果,不少貨車正將成箱的蘋果裝車運往山外。

       崗底村是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根據地。在該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的帶領下,富崗公司傳承光大李保國打造的“富崗模式”,瞄準“讓山嶺變綠、讓山區父老鄉親變富”這一目標,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僅使崗底村去年人均收入達到4.5萬元,還在35個貧困村建立了萬畝連鎖基地,與1481戶貧困戶簽訂技術服務合同,同時吸收貧困戶入股分紅。這些貧困戶按照富崗蘋果生產技術標準生產,一級果比例大幅提高,紛紛走上了致富路。

       走進大山深處的界子口村,侯東敏和張新平兩口子正和5名幫工采摘蘋果。56歲的侯東敏是李保國當年在內丘帶的首批學員之一,他在山上山下種了14畝蘋果樹,通過與富崗公司合作,蘋果長得又大又好,一年能掙20萬元。“要不是李老師教我技術,我八成還在外地打工呢!”他感慨道。

       內丘縣緊緊圍繞產業扶貧,大力實施優質林果種植、設施蔬菜、中藥材種植等扶貧產業開發項目,探索建立了“龍頭企業+入股”“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土地流轉+入股+打工”等產業扶貧帶動機制,引導龍頭企業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富崗公司、百果莊園、昌盛達農業生態園等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入股分紅,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共建、打工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僅在每年的蘋果采摘季,就有3000多名農民到果園打工,工資收入超過2400萬元。

       易地搬遷,進城農民“有事做”

       貧困村行家峪村的搬遷戶楊愛堂,新家位于內丘縣城的恒源和諧小區,三室兩廳兩衛帶電梯的單元房寬敞明亮,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我們是2017年搬來的,以前都不敢想象能住得這么舒心。”她說。

       42歲的楊愛堂一家原來主要靠種植板栗樹、核桃樹等維持生活,一年才掙7000元左右。剛搬來時她最擔心的是收入問題,沒想到,內丘縣“有事做”服務站很快幫她找到了一份超市理貨員的工作,月收入最低2000元。她的丈夫到工地打工,收入比她高出一倍多。他們還抽空回老家管理果樹,能收入近萬元。談起如今的日子,她喜上眉梢:“孩子過去上學得翻山越嶺,現在走幾步就到了。生活、就醫等都方便,啥也不愁。”

       2016年,內丘縣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為防止搬遷工作“治標不治本”,該縣堅決排除了從山坡上搬到山腳下的方案,分批將深山中的5個貧困村458戶1239人搬到縣城里的恒源和諧小區、天和小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6戶811人。

       搬遷是手段,穩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為了讓群眾拔掉窮根、搬出幸福,內丘縣在搬遷安置小區成立全省第一個“有事做”服務站,對搬遷戶進行電工、焊工、家政服務等多期技能培訓,并牽線搭橋幫助找工作,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結合產業和就業幫扶,所有搬遷貧困群眾順利實現穩定脫貧。

       在此基礎上,內丘縣還成立“有事做”服務中心,累計幫助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385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10萬元,扶持貧困戶自主創業48戶。

       持證下田,農民變成“土專家”

       來到崗底村北的富崗綠色蘋果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矮化、密植的蘋果樹,統一鋪設著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安裝著殺蟲燈、誘蟲板等。綠葉映襯下,紅彤彤的蘋果格外誘人。

       農民高級技師楊雙奎,正在一片蘋果園里為緊貼著枝杈的蘋果貼防磨墊。“要不然風一吹就會剮蹭出疤痕,上好的蘋果就掉價了。”他說,這是李保國老師制定的“富崗蘋果128道生產工序”中的一條。

       楊雙奎是李保國老師在崗底村的“得意門生”。在李保國科研團隊的支持下,他成功創新了重茬蘋果園大苗建園技術,改寫了老果樹改造更新依靠輪作的歷史,實現了“一年栽種、兩年結果、三年豐產”,對品種換代和果農增收有著巨大價值。“眼前這片果園就是改造的成果,第三年測產為5760斤,今年穩產6000斤沒問題。”他說。

       楊雙奎經常開著自己的車外出指導果農,分文不取。有人問他耗自家的油去給別人免費講課圖個啥,他說:“我就想把蘋果管理技術傳給更多的人。我的技術是李保國老師免費教的,所以我也不會收一分錢。”

       崗底村是全國第一個“持證下田”的農村。目前,共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果樹初、中級工證書,5名果農獲得高級工證書。

       內丘縣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成立了縣、鄉兩級專家團隊,為每個貧困村配備1名產業發展指導員,推動扶貧技術到項目、到貧困戶。該縣通過辦好農民夜校、“新時代講習所”等,著力培養新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近年來,借助邢臺農校“送教下鄉”活動,內丘1000多名農民在家門口讀了中專,365名讀了大專,先后培養職業農民528名,其中300名是貧困戶,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技術中堅力量。

       科技扶貧的種子還播撒到了省內外。由內丘65名職業農民組成的“李保國128技術服務隊”,先后到我省35個縣及山西、河南等省開展免費技術服務,培訓貧困群眾近1萬人次,發放依托“富崗蘋果128道生產工序”編寫的科普故事手冊2萬多份,輻射帶動太行山區蘋果種植60多萬畝。(記者 王永晨)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園林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資訊
    點擊排行
    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_欧美亚洲国产中文精品久久高清_久久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