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該市已出動治理人員2.7萬多人次,出動噴水、清掃車輛4000余臺次,對35.7萬株楊柳雌株進行了噴水濕化,整形修剪飛絮樹木6.9萬株,有效減輕了高峰時段飄絮情況。
“楊柳飛絮問題是北京園林綠化建設‘成長的煩惱’。”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缺林少綠的北京并沒有飛絮的困擾,但卻面臨著風沙的威脅。面對著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為“世界沙漠化邊緣城市”的生態困境,用最短的時間讓北京“綠起來”成為最迫切的現實。
楊樹、柳樹憑借著適合北京土壤氣候、易于繁殖成活、生長速度快、養護成本低等優勢,成為拯救北京自然環境的功臣。種植楊柳樹是歷史的選擇和需要,這批樹不僅解決了風沙問題,也奠定了如今北京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
與其他落葉喬木相比,楊樹長得特別快,兩三年能起到防護作用,五六年就能成林,最高能長到30多米,具有很好的遮陰效果。如果沒有楊樹,北京的“綠色天際線”將會下降10米。
柳樹婀娜多姿,春季發芽最早、冬天落葉晚,是北京城里綠期最長的闊葉樹種。如果沒有柳樹,北京的綠色會少一個月。另外,北京的氣候和土壤也特別適合楊柳樹的生長,易于繁殖成活,而且耐干旱,能節省水資源,還不愛生病,用北京話講就是特別皮實。據統計,目前,楊柳樹的森林蓄積量占全市總蓄積的42.2%。
楊柳樹為北京綠化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但每年春季漫天飛絮的問題也著實惱人。張志翔表示,治理飛絮不等于“消滅”飛絮,為了首都的生態安全,對于楊柳樹絕不能“一砍了之”,飛絮治理也不能“一蹴而就”??茖W治理楊柳飛絮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在飛絮高峰期,要聚焦“治標”,根據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飛絮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近年來,北京市園林部門采取分區監控,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對楊柳飛絮進行綜合治理。今年全市在楊柳雌株分布較密的地區建立了人工監測點50處,遠程視頻監測點50處,對春季飄絮情況全程監控。北京市氣象局通過氣象數據,每天組織園林專家研判,兩局首次聯合發布了楊柳飛絮預測預報信息。
根據預測,今年楊柳飛絮高發期將有三次,第一次在4月10日左右,主要飛絮樹種是毛白楊,目前已進入尾聲。由歐美楊、垂柳等帶來的第二次高峰期將出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三次高峰在5月中旬,飄絮樹種是歐美楊,主要發生在部分山區,對城區影響較小。
與此同時,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制作開發的“北京飛絮防治APP”也全面投入使用,方便全市各區和有林單位開展楊柳雌株的精準定位。
該APP把楊柳飛絮重點治理區域劃分為網格,最小網格達到50米×50米,僅五環內就有網格28萬多個,精確到每一條街道、每一段路。工作人員只需打開手機就可錄入楊柳雌株的位置、生長狀況等各項數據。
“楊柳飛絮原本就是自然生態現象,生態問題最終還是要用生態的辦法來解決。”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介紹,北京市將通過源頭控制,結合樹種更新升級,不斷豐富綠化樹種選擇,逐步減少楊柳樹雌株的數量,對沒有飄絮現象的雄株,則仍要科學利用。
特別是要在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中,選擇鄉土、長壽、抗逆、食源和美觀的優良鄉土樹種來優化林地綠地的生態功能。在綠化工程中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進一步豐富植物的品種,打造喬灌草立體化的混交結構,進而提高生物多樣性,讓林地綠地美起來、活起來。
同時,在綠地養護中,把楊柳樹雌株作為優先替換的對象。在林下,讓裸露的土地綠起來,科學應用鄉土宿根地被植物覆蓋裸露地面,形成有效的立體緩沖區,提高對飛絮的吸附滯留,把飄落下來的飛絮牢牢“粘”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