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疫情中,花木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有了這些政策的“兜底”,經營者多了信心與安心,同時從業者在陸續復工中也在等待更多的“及時雨”,期望花木主產區能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措施,與各類政策形成組合拳抗擊疫情,助業者安全復產。
“對配送至省外的鮮花專車,給予往返運費30%的補貼,通過快遞發送的,給予快遞費30%的補貼;對在花卉交易市場租賃門店及辦公場所的花企,給予減免3個月租金。”福建省清流縣的扶持政策一經發布便受到好評。
該縣還決定:對非洲菊、玫瑰、多頭菊等花卉的種植者,按照生產面積發放資金補助,用于種苗補植;對花卉和溫室大棚同時投保的花農花企,在省級財政給予保費補助的基礎上,縣級財政再給予保費補助50%。
政策中直觀的數字“通俗易懂”,大大減輕了生產者的經營成本和負擔,清流縣大手筆“直補”抗疫情,滿滿的誠意帶給花農滿滿的暖意,值得點贊。
近段時間,瀏覽各地的政務新聞發現,抗擊疫情過程中,在全國各花木主產地,政府部門快速反應,紛紛實地調研當地的花木產區、花木市場,了解受損實情并現場表態出手救市。
總結大致有如下幾類:研究制定幫扶政策、挽回經濟損失;在項目、資金、科技等領域重點支持花卉業;協調金融機構,以科研、獎補、政府貼息等方式幫助花企解困。
可以預見,一旦這些“專屬”政策及時兌現落地,與國家的減、免稅收等政策共同發揮作用,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疫情下花木企業的艱難處境,助其輕裝復工、安全復產。
近年來,隨著花木市場的不斷成熟與壯大,很多產區的產業扶持手段也發生了轉變,政策的功能從引導轉向服務,重磅補貼政策逐步退坡。加之目前花卉苗木行業正值結構調整的關鍵期,抗風險能力減弱,安全感缺失是很多從業者經營中的常態。
疫情的到來,使得行業內暗藏的諸多難題集中暴露甚至危及企業生存,很難靠自身快速消化。對于業內大部分中小企業和農戶來說,這次疫情的破壞力遠高于之前的多次市場動蕩,從業者的信心嚴重受挫。
因此,在國家一系列“救市”政策落地的同時,花卉主產區可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出臺更多細化、針對性強的配套措施,輔助企業快速復產迫在眉睫。
當然,這次疫情也給了園林花木從業者一個重新認知自身抗險能力的機會。在平時的生產經營中避免冒進跟風、做好產能控制、優化資金儲備、科學評估成本才能提高自身經營中的安全系數,確保在危機突發時有足夠的應對余地。
任何產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扶持與引導。疫情之下,期待各地花卉主產區能夠加快調研進度、縮短研究時間、減少醞釀周期,考量花木行業生產經營的特殊性,及早針對疫情影響開藥方,做到扶持不錯位、政策不缺位,扶上馬送一程,為花卉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有安全感的“溫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