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會成功?因為它的各種成本太高,而經濟上卻得不償失。
我看過不少“傳統花海”,它們是成功的。什么叫傳統花海,就是有產業基礎的花海,它們以前是用于農業生產的。
比如新疆的薰衣草,大面積栽種它的目的是生產精油;還有萬壽菊,它是可以提取食用色素的;南方的油菜花,是用來生產油菜籽榨油的;杭州的杭白菊,摘下來是能泡茶的。即使是荷蘭的郁金香,也是在觀賞之后,能夠采收種球用于銷售的。
這類花海即使沒人觀賞,不賣門票,也是能賺錢的。把它做成景觀,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就好比順道賺點外快。
但如果只是為了做景觀而大面積栽種某一品種的一二年生草花,就成了我們所說的“一年一哐當”(栽一次,死一次,每年都得栽)。你的成本很高,除了生產景觀還要養護景觀,但觀賞期卻很有限。這與綠色園林、環保園林、節約型園林、可持續性園林都是背道而馳的。
可是,你的收入除了門票還有什么?是附加的餐飲還是相關紀念品,難道還要投資建酒店搞民宿嗎?農業和旅游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跨界難度極大,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門檻在等著你。
從另一個角度看,花?;ㄌ飳儆趫@林景觀。園林是為人類服務的,其功能從重要程度看分別是生態功能、景觀功能和文化功能。
植物的生態效益是和葉面積成正比的,它能制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分泌抗菌素、控制PM2.5等。這意味著,喬木的生態效益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花等草本植物。因此,生態功能最好的園林是喬灌草組成的復合群落。一大片草花的生態效益,可能還比不過一棵大樹。
在生態優先的園林理念下,沒有產業做支撐的、占著農業用地的花?;ㄌ?,無疑是不應推薦的。
對于景觀功能,這個見仁見智。有人喜歡小腿細細的小嘴緊緊的,有人喜歡面如滿月笑如大芍藥花的。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而在文化功能方面,缺乏文化的花?;ㄌ?,它的競爭力也太弱了。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文化內涵包括很多內容,例如師法自然、例如景面文心、例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還有天人合一、人與天調,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都體現出一種外有景觀,內有文化的理念。這樣的園林,能啟迪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感覺,用同一種或幾種草花形成一大片花的海洋,真的缺少文化內涵。
所以說,花?;ㄌ镆欢ㄒc農業生產相關。如果沒有產業基礎,偶爾做一做、小范圍做一做,淺嘗輒止,足矣。

壯觀的薰衣草花海,本質上是一片開了花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