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2月13日電(記者歐甸丘)12月中旬,盡管冬寒料峭,但來自貴州石阡本莊鎮沙溝村的貧困群眾李天碧和附近的數十名村民,仍舊在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產業園熱火朝天地栽種紅楓、料理大棚。遠遠望去,夾道栽種的紅楓像兩條紅色的腰帶,系在這個千畝產業園的腰間。
技術專家李志峰(左二)正在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園指導農民種植紅楓樹。新華網發
“往年這個時候,只能在家里閑著,找不到活干,今年一直在這里工作,可以拿到80元一天的工資。”李天碧說,有了這個扶貧項目,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就有了基本依靠。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產業園是東西扶貧協作中,蘇州相城區與貴州石阡縣兩地政府共同出資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總投資3200萬元,總面積為1000畝,目前已經完成投資2120萬元。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產業園已經栽上了藍莓、枇杷、獼猴桃等水果苗,以及美國紅楓、歐洲白樺、花海紫薇等花木。園區正在建設5000平方米的現代科技大棚,用于種苗產業化培育、農業科技成果展示以及發展高效產業孵化中心。“大棚中的3000平方米將用于育苗,預計年收益50萬元;另外2000平方米用于新型種植模式‘流動式果園’的培育、展示與銷售,年收益40萬元左右。”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產業園負責人、蘇州憶鄉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峰說。
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園區內生長旺盛的藍莓。新華網發
記者在園區了解到,附近的農民可以從園區的發展中取得三份收入:流轉土地的租金、務工的薪金、入股分紅的資金。李志峰說,2019年以來,園區建設帶動周邊農民就業3000余人次,長期在園區務工的農民有30至50人;按照人均每天80至150元結算,已發放農民工工資80萬余元,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
收入增加的同時,農民從事新型現代農業的農業技術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作為蘇州相城區派駐石阡長期蹲點扶貧的農業技術專家,李志峰不僅要負責園區的經營管理,還要負責園區種植方面的技術指導。“原來這里的老百姓習慣了種玉米,來到園區工作以后,我從翻土、挖坑、種苗、施肥各個環節入手,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會農民從事園區種植業,最終達到依靠本地農民實現‘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李志峰說。
蘇州相城-石阡共建農業園區內的藍莓。新華網發
李志峰不定期在園區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通過專業培訓和就地實踐培養農民的技術能力。經過嚴格的培訓,本莊鎮貧困群眾宋祖翠已經掌握了藍莓、獼猴桃、紅楓等產品的種植管理技術,成了園區的技術骨干。
本莊鎮黨委書記卓天明說,石阡和相城創新機制共建產業園,通過統一產業布局、統一流轉土地、統一利益聯結,逐步實現規?;洜I,提升產業經濟效益;相城區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包技術、包服務、包市場的方式推進產業園區管理,解除園區發展的后顧之憂。
“就是要以園區為抓手,積極推動農民變產業工人,傳統田園變經濟果園,單一收入來源變務工收入、土地流轉收入、分紅收入等多元收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增速。”石阡縣委常委、副縣長朱建榮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蘇州相城區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29個,利益聯結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8173人,直接助推72戶227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摘帽。
產業扶貧是扶貧的核心舉措。除了建設好農業產業園推進產業扶貧,蘇州相城和石阡還共同推動“阡貨出山”。朱建榮說,今年以來,已組織到幫扶城市開展石阡農特產品推介活動2次,并在幫扶城市設立農產品專柜1個,完成“阡貨入蘇”銷售金額1534.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