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

    浙江遂昌:綠色引擎跑出經濟發展新速度

       2019-08-26 435
    核心提示:群峰競秀,連綿不絕。這是一片自然環境優越的生態福地:森林覆蓋率83.47%,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優良率100%,是錢塘江、甌江之源,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華東地區生物多樣性關鍵區。 相關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收入連續13年保持10%增長;旅游人次和綜合收入連續5年增長20%以上。對
            群峰競秀,連綿不絕。這是一片自然環境優越的生態福地:森林覆蓋率83.47%,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優良率100%,是錢塘江、甌江之源,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華東地區生物多樣性關鍵區。

           相關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收入連續13年保持10%增長;旅游人次和綜合收入連續5年增長20%以上。對于山區小縣而言,拿出這樣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發展成績單其實并不容易。

           看得見的數字背后,是遂昌始終堅持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踐行“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浙西南革命精神,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落實,攻堅破難奪勝利,奮力闖出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

           發展健康農業

           農,天下之大業也。近年來,遂昌在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基礎上,深入踐行“兩山”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目標,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與發展,傳統農業逐步由單一的種植業邁向了多樣化、組織化、產業化和生態高效化的現代農業。

           8月中下旬,青蔥翠綠的大柘鎮萬畝茶園在細風吹拂中泛起一浪浪漣漪,在茶農們辛勤照看下,已蓄勢待發。遂昌是“中國名茶之鄉”,擁有近千年種茶歷史,全縣茶園面積超12.37萬畝,年產茶超1萬噸,產值超11億元。茶產業已成為該縣農業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近年來,該縣培育的“龍谷”品牌,現市場評估價值高達11.85億元人民幣。

           多年來,遂昌人民深知“守好質量安全關”是發展好農產品的核心命題,針對農業生產存在的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難這一問題,2016年,遂昌首創“綠色惠農卡”信息平臺,在全縣20個鄉鎮(街道)建立154家農資供應和社會化服務網點,除了通過程序設定,確保“綠色惠農卡”只可購買農業投入品及農業社會化服務外,還科學設置不同農業投入品的差異化補貼梯度,引導農戶使用高效環保的農資商品,推進農藥化肥雙減。并依托該信息平臺建立了對農產品種植面積和農藥化肥購買信息等的追溯體系,確保生產質量安全可追溯。

           數據顯示,2018年,遂昌農業主要產業產值16.02億元,特色產業產值1.9億元。除茶葉外,中蜂、果蔬、中藥材等生態健康產業源源不斷匯聚起美麗經濟,切實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遂昌對大力實施的蜂蜜產業實現了精準幫扶,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并整合農業、林業、交通等資金500多萬元,扶持發展中蜂產業。當前,遂昌中蜂養殖產業遍布20個鄉鎮(街道),養殖戶數達2600戶,養殖量已突破4萬箱(桶),產值達4000萬元,促使800余戶低收入農戶通過自身“造血”增加了經濟收入。

           為提升產業層次,遂昌還積極扶持蜂業專業合作社標準化、規?;?、品牌化發展,建設成熟蜜基地、核心加工區、產品展銷區和中蜂體驗館,指導企業研發“喜蜜”“巢蜜”等多類農轉旅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去往南尖巖景區的路旁,西畈鄉西畈村村民張根土在這里建起了一座“甜蜜園”中蜂體驗館,過往游客可以親自體驗蜂蜜收割,價格最高賣到了每公斤560元。他還注冊了“張蜂霸”蜂蜜商標,輻射帶動300余戶農戶發展養蜂事業。

           今年上半年,依托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山區資源等天然優勢,遂昌不斷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新建海拔600米以上的綠色有機農林產品基地5.38萬畝,“麗水山耕”農產品銷售額4.64億元。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坪鄉,利用“互聯網+”模式,借助“智慧鄉村”,以“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農業與旅游的結合、農耕文化與智慧鄉村的銜接”等為抓手,全力推進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建成市級生態精品農業示范家庭農場12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613畝,實現高山蔬菜銷售額4100多萬元。遂昌農業正砥礪奮進在綠色崛起的新時代。

           壯大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是遂昌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遂昌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3.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7.5%。喜人的成績背后,是遂昌堅持走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緊緊圍繞打好工業復興提速戰目標任務,扎實開展工業投資增量、重大項目提速、企業培育提質等工作,尤其是在招商引資、山海協作產業園建設、新興產業培育等各項工作集中發力。

           為助力企業做大做強,遂昌落實上級減負政策,出臺減負促穩實施意見,上半年共減免稅費3.1億元,同比增長58.7%,為9家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2775萬元,助力實體經濟迎難而上。同時加強重點行業企業支持,落實金屬制品、特種紙、竹制品等工業六大產業的牽頭縣領導和責任單位,制定出臺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積極鼓勵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針對產業發展“低散亂”現狀,則制定相關文件,排查全縣各類企業,綜合開展各類整治工作,對園區外涉水、涉氣、高耗能企業實行搬遷、整合入園、改造提升,對鑄造、石材企業則部分關停、合并。

           遂昌地處山區,土地資源緊缺成為扼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題?遂昌堅持“騰籠換鳥”的思路,推動產業空間由粗放型開發轉向集約型利用。菲立化學工程(遂昌)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高新企業,產品遠銷山東、福建、湖南等地,使用的是一家停產多時的科技企業廠房,對原有的閑置廠房資源進行再裝修,既降低了成本,也實現了盡快投產。據了解,去年遂昌縣工業園區實施了4個“騰籠換鳥”項目,盤活了占地119畝、廠房建筑面積62403平方米的閑置資源。在“騰籠換鳥”過程中,該縣工業園區則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準入門檻,嚴把項目質量關。

           招商引資是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工程。遂昌牢牢抓住這個“牛鼻子”,以“三服務”活動為總抓手,樹立“客戶經理”思維,順應市場需要和群眾需求,瞄準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領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需求引導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以供給變革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同時重新修訂《遂昌縣振興生態工業改革創新三十九條》,通過引進中介服務聯合體采取企業項目全程代辦服務機制、銀企定期對接、搭建遂昌企業用工網絡平臺等,部分緩解了企業融資、招工、審批等難題。

           遂昌—南湖山海協作“飛地”產業園項目將啟動精密機械制造和新材料制造項目招商工作,預計每年將為遂昌帶來1000萬元以上效益;竹纏繞復合管道項目總投資5億元,年產4萬噸,年產值6億元,可有效整合遂昌縣周邊地區的竹材資源,帶動竹農增收致富……

           在大干實干高質量綠色發展、再創“兩山”轉化新篇章的潮流中,遂昌生態工業正朝著結構更優、活力更強、效益更好、后勁更足的方向大步前行!

           助推鄉村振興

           說起遂昌,有很多令人向往的獨特符號,世界三大黃金旅游地之一的遂昌金礦、傳承400多年的湯顯祖文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搖籃等,無不彰顯著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

           一場原創村歌作品發布會、四場音樂教育活動、九場室內音樂會、六場實景音樂會、十一場公益音樂普及講座和大師公開課……剛剛過去的半個多月,一場場高規格的音樂盛宴在遂昌舉辦,讓全城百姓幸福感爆棚。

           坐擁豐厚的旅游資源,遂昌處處皆可入畫,步步皆能成景。這得益于遂昌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堅守生態環保底線。在被譽為“江南第一金礦”的遂昌金礦,如今滿山蒼翠,水質優良,已連續7年在礦區水庫出現了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為了推動金礦轉型升級,遂昌多年來致力于環境保護與修復,發展礦業文化旅游,如今已成為全國礦山公園范本、資源枯竭型企業重生的一個典范。在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遂昌金礦共接待200余萬游客,旅游總收入達1.8億元,實現了華麗升級。

           拓寬生態環境價值實現路徑。龍洋鄉西灘村茶園自然村,當地村民為了護住好生態,10多年來未曾在山林砍過一棵樹。深圳樂領生活發展有限公司因此投資億元,將原本不足50人的“半空心化”小村通過“鄉村活化”方式改造為高端民宿村,甚至亮相2018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

           一個個變化,是遂昌深入踐行“兩山”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山高、林密、地少、人稀的高坪鄉,曾是典型的窮鄉僻壤。如今,當地198家農家樂“組團”與杭州多家旅行社“聯姻”,主打高山避暑游,并“倚土賣土”,讓游客體驗從插秧到割稻全過程,穿插泥田拔河等“田趣”活動,讓游客玩到“嗨”。截至目前,該鄉已接待國內外游客4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800余萬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后進村”到增收致富“樣板村”的華麗轉身。

           湖光霞影,漁歌裊裊。曾經仙霞湖畔的偏僻漁村——湖山鄉紅星坪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螢石溫泉開發利用、精品民宿接連入駐,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生態就是生產力,遂昌以促進生態資產不斷增值為導向,把生態資產存量轉化為生態產品流量,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柘鎮大田村是全國首個村級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試點,2019年5月專家評審通過的《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2018年GEP核算報告》顯示,2018年大田村生態系統功能量由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類構成,GEP達1.6億元。GEP到GDP轉化率的提高,能夠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生態環境和生態經濟帶來的雙重紅利。2018年,大田村農家樂發展勢頭強勁,共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年營業額逾3500萬元。

           遂昌還通過挖掘、弘揚、提升湯顯祖文化、紅色文化等縣域特色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依托王村口省級紅色旅游風情小鎮建設,致力于打造“浙江井岡山”,開發出紅色旅游、紅色研學、培訓教育等新業態,推動紅色文化和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做好“紅+綠”的大文章,促進紅色資源價值轉化。

           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讓“土里土氣”的農特產品也賣出了“網紅”價。“村里的土茶葉以前100元1斤無人問津,現在400元1斤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村里自制的黃米粿被搬空,甚至腐乳、腌蘿卜等土貨都被城里人買走了。遂昌大地上,無數百姓見證著鄉村土貨變身的奇跡。

           百姓素質也是遂昌旅游的一大“金名片”。近年來,遂昌圍繞“建設慈孝之鄉、打造鄉風文明最美縣樣板縣”目標,充分挖掘提煉踐行慈孝美德,創新文明養成機制,形成了“一諾千金”的服務好口碑。前不久,杭州游客就給金竹鎮辦公室發來一封感謝信,對茶竹嶺村村民涂海松冒著大雨騎車20多公里為她取藥表達深深謝意。

           百姓素質的提升,也促使遂昌旅游業發展蒸蒸日上。數據顯示,2018年,遂昌共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5.08億元,同比增長18.28%,全域旅游競爭力持續上升。起舞山水間,逐夢大旅游。肩負光榮使命的遂昌旅游,正以一種昂揚奮發的姿態,展開雙臂,邁步前行。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園林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資訊
    點擊排行
    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_欧美亚洲国产中文精品久久高清_久久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