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然生機下,也有一些隱憂。在一些地方,“增綠”藏有諸多形式主義套路:有的是因為政績沖動,為“美化”新增綠化面積、森林覆蓋率等數字,不惜在農田里栽樹,樹木種而不活;有的存“過關”心態,趁林木存活率高的時候,搞提前驗收,全然不顧后續樹木是死是活;更有甚至,害怕指標壓力,“病急亂投醫”,甚至引入外來物種,導致生態隱患重重。
表面上看,這些地方為了綠化“四處忙碌”,實際上種樹成效廖廖。類似“管種不管活”的案例,可以說各地并不鮮見。
如果忽略以人為本和科學規劃兩個基本原則,只圖形式上的整齊好看,城市綠化就會變成不折不扣的“面子工程”。這種形式主義的綠色政績,既耗費了大量人財物,也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甚至還有會“窄化”基層有關部門對綠化工作的認識,以為只要把樹木都種上了就萬事大吉。
其實,綠化是個精細活,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進行統籌規劃考量。比如:根據地方實際,制定好綠化的近期、中期、遠期規劃;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安排綠化資金;實行嚴格的問責制,把種樹、養樹合并進行考核。同時,還要打破綠化只是綠化部門的狹隘觀念,讓全社會都積極投入到綠化行動中來,讓綠化精細到每一個社區、街道、企業、機關乃至學校。
美麗中國需要點點滴滴的綠色匯聚。城市綠化不能只“看上去很美”,“涂脂抹粉”、表面裝飾,美化的也只是部分官員的政績,而不是民眾的家園。要把好事辦好,打造出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綠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