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各種名目的花卉旅游項目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一“美麗經濟”依然面臨不少問題。其中,開發層次低、體驗項目少是一個突出的共性問題。
在這方面,法國普羅旺斯的經驗值得借鑒。這個地方通過將薰衣草制成香包、精油、香水,延長花海的產業鏈和引入特色旅游節慶活動等,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游客不僅可以欣賞薰衣草花海、選購薰衣草產品,而且可以體驗當地的特色美食——橄欖油、葡萄酒、松露等,美景和美食相輔相成,讓普羅旺斯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經典品牌。
相較之下,長三角一些地方的花卉旅游僅限于資源初級開發,參與性、體驗性、文化性明顯不夠。部分游客的消費只停留在購買門票和餐飲等方面,游玩期間大多為“打卡拍照”,停留時間短且消費水平不高。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源于產品開發重點仍集中在花卉種植和花卉觀光上,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度低,缺乏休閑特色。一些賞花基地局限于景區經濟,旅游產業鏈和綜合經濟效益尚未激活。
針對此類現狀,需要延長產業鏈,積極開發周邊產品。例如,更好滿足游客購買花卉周邊產品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推出主題食品、裝飾品等特色產品,以及開設鮮切花制作、插花教學、花卉科普等花事體驗項目。又如,挖掘花卉的多重利用價值,從單純賞花到育花、護花、賞花、食花、拍花、詠花、畫花、插花等,強化花卉的附加吸引力。
在創意產品方面,國內一些景區已展開有益嘗試。江蘇宿遷的一個景區就開發出精油、鮮花皂、香薰、花燭、鮮切花等多種花類旅游產品,還注冊了自有商標進行系列化運營;武漢東湖推出櫻花絲巾、櫻花香皂、櫻花餅干等近40款主題文創產品,并將楚文化巧妙地融入設計中,成功實現了產業鏈延長。
此外,“旅游+互聯網”也值得關注。江蘇鹽城的一個海景區,成為近來長三角旅游市場上的一匹黑馬。其創辦的國內首家花卉園藝交易平臺,常年保持1000多種花卉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花卉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逐步實現品牌和服務管理標準的對外輸出。
要讓花卉經濟“花開不敗”,還有必要強化文化韻味。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花卉文化是其中的代表。僅從命名就可見古人對花木的欣賞之意,如君子蘭、含羞草、仙人掌、羅漢松、美人蕉、湘妃竹,又如“歲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以及“花中十二師”(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蠟梅、杜鵑、玉蘭)等。
花卉旅游需要深挖文化因素,地方特色文化應當成為核心。要大力挖掘培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將賞花游與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底蘊相結合,進而讓人們記憶猶新、回味無窮。比如,無錫梅花節已由單純的踏青賞梅發展為集賞園林美景、感體驗休閑、品文化底蘊、揚梅花精神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盛會,再現了江南百花生辰的盛況,豐富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體驗,也真正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總之,我國地大物博,花卉資源豐富,是世界上花卉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當前,花卉旅游應跳出“種植”和“門票”的怪圈,不僅要科學對接市場需求,而且要注重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梳理利用。只有做到有特色、有體驗、有文化,才能確保“花期”持久,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才更有意義。(曹祎遐 吳艷,作者單位分別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復旦大學創業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