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雨過后的清晨,這位退休女教師和她的丈夫把車停在半山腰的停車場,然后悠閑地漫步在平坦的小道上。這里是一個即將完工的大型森林公園,離石區政府為此投入了幾億元給市民們打造休閑場所。
王愛娥說,每天早晚到這里散散步讓人心情舒暢。呂梁市位于中國山西和陜西兩省交界的呂梁山區,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這里也是中國有名的產煤市,但每年1億噸左右的原煤產量破壞了環境。
“以前,公路上每天蜿蜒五六十公里的上萬輛拉煤車是一道黑色風景線,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嗆人的氣味,但政府下決心改善生態和淘汰過剩產能后,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王愛娥說。
呂梁山南北綿延400公里,分布著幾十個縣。在中國啟動退耕還林以來的20年中,這里的森林覆蓋率有了大幅提高,幾乎每個縣都在山頂上建起了森林公園,讓當地居民有了更多休閑選擇。
53歲的臨汾市隰縣造林員曹侯侯站在山頂上望著一處森林公園說,他當年和工友們種下的油松苗已經長成一片“林海”。這個位于呂梁山南部、人口只有10萬人的貧困縣過去10年營造了60萬畝人工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34%,全縣活躍著1000多名專業造林員。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森林覆蓋率只有5.2%,到2015年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時已經增加至20.5%,全省森林公園數量增加到134處。
造林故事在整個黃土高原地區都在上演,那些站在陡峭斜坡上揮舞著鏟子的造林員也成了一道獨特風景。盡管他們僅賺取一年一萬元到幾萬元不等的報酬,但看著荒山變綠讓他們自豪。
一名年輕男子站在永和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一個懸崖邊的平臺上,邊唱民歌邊扭秧歌,向游客展示當地民俗。他一側的懸崖下是形似中國太極圖并號稱“天下黃河第一灣”的乾坤灣。
退休林業干部白新民說,20年前誰也不覺得這里美,因為四周全是荒山禿嶺,水土流失讓糧食嚴重減產,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情看風景。如今,永和縣森林面積從2002年不足10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0多畝,覆蓋率超過40%,財政總收入從500萬元增長到近2.8億元。
“黃河對面就是陜西省延川縣,我們都在加大造林力度并共享生態成果,黃河水現在每年都有一段時間變綠,這對游客也很有吸引力。”白新民說。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數據顯示,近20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由“局部好轉、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好發展”轉變,為平均每年攔減4.35億噸入黃泥沙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正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并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匯總各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完成造林面積707萬公頃(約1.06億畝),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南、青海等7個黃土高原省、區完成造林面積約4000萬畝,約占總全國的40%。23.04%這個數字,在黃土高原區的很多縣已經提前實現。
盡管新栽下的樹苗長大需要10年左右時間,但一些地方已經圍繞這些幼林建起了和它們一樣年輕的森林公園。在山西省臨縣東山森林公園里,幼小的油松苗透著生機,一側山坡的大型展板上印著醒目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標語。帶著孩子在公園里玩耍的王建峰說,這是我們縣建的第一個森林公園,我們會和它一起成長,你再過10年來看一看,這里將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