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的品種有500多種,在北侖,多以西洋杜鵑和春鵑為主,花期集中在春節前后和春季。‘五一’以后,開花的品種較少。”沃科軍說,夏鵑的花期就在5月至6月,是自己近年來全力培育的品種。如今,他已有21個自育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
北侖柴橋被稱為“中國杜鵑花之鄉”,以產西洋杜鵑聞名的沙溪村,杜鵑種植面積已發展到近千畝。沃科軍的父親——沃綿康是當地出名的種花能手。沃綿康聯合當地花農,攻克了西洋杜鵑的越夏過冬、花期控制、嫁接技術等難題。5年生的西洋杜鵑每盆售價高達500元。
然而,一度輝煌的花木產業,卻面臨著品種老化、土地緊缺、用工成本高、市場波動大等多重難題。提高產品附加值,成為花農突圍的主要出路。
“在我父親的技術指導下,我開始做夏鵑超重瓣品種、重瓣品種一花三色等定向育種。”沃科軍說,自己積極尋求與高校合作,不斷培育新品種、開發新技術。“以前我只是頻繁育種,只要好的品種便去育種,比較盲目,跟專家交流后,發現夏鵑在市場應用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就堅定了目標。”
就在本月初,他與浙江萬里學院合作的關于杜鵑花高效培育的項目,獲得浙江省科技興林獎一等獎。
沃科軍并不滿足于此,他積極調整花木產品結構,轉型進軍微型盆景市場。“傳統花木種植主要著眼于園林綠化,而在日本,像杜鵑這類花木主要應用于盆景藝術。”沃科軍說,庭院經濟市場很大,是未來花木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經過精心“打扮”的杜鵑,不僅身價暴漲,而且深受上海、深圳等地市場的青睞。沃科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株20年生的西洋杜鵑為例,市場售價2000元至3000元,經過造型,盆景售價為6000元至7000元。
柴橋街道花木協會、農合聯等也通過引導農業科技示范戶帶動,鼓勵花農培育附加值相對高的品種;在技術、銷售等方面給予指導、幫助;引導花農制作微型盆景……一系列舉措,讓花農看到了曙光,紛紛向精品花木轉型。
沃科軍說,在原有品種基礎上,今明兩年,他打算新培育2萬多株夏鵑,投產后,預計每株售價150元至200元。
“做精品,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沃科軍說,目前自己已經在小港投入1000萬元,著力打造一個專業的杜鵑園平臺,用于展示精品杜鵑。“可以交易,也可以參觀,希望能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杜鵑園。”
40年來,柴橋花木產業從無到有,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無論是花木種植的品種、種植規模還是從業人員,與產業發展初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土地少、成本高等諸多限制,使得不少花農“出走”到湖北、江西等地謀發展。
近年來,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反映在花木市場上,就是精品花木受歡迎,價格賣得上去。柴橋花木種植面積大,種植能手多,發展庭院經濟的后發優勢明顯。如果當地有技術的花木種植戶能夠抱團,共同打造精品花木,相信北侖傳統花木產業有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