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癥狀該 病主要為害菊花葉片,幼嫩葉片較老齡葉片易于感病。發病初期,葉背出現細小的白斑,葉片正面對應處有細小褪綠斑,用20倍放大鏡觀察葉背面斑處的纖毛比正常部位少;隨著病害發展,葉背白斑上長出淡黃色的粘塊,葉片正面對應處有褪綠現象,小斑塊稍凹陷;進一步發展,背面的粘塊狀小堆擴展變成淡黃色的皰狀突起,即冬孢子堆,隨后冬孢子堆變成白色或灰白色產生大量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正面中央也出現小塊淡黃色冬孢子堆。不同品種為害癥狀有所差異。該病菌還可以在菊花的葉柄、莖及花蕾的萼片上產生細小冬孢子堆,在花上產生壞死斑點。
白銹病病源為掘代菊柄銹菌冬孢子堆,生于葉背面,突起為灰白色至淺黃褐色,直徑2微米至5微米。冬孢子為長橢圓形。黃褐色、雙細胞、頂圓或尖。柄無色或淡黃色。
發病條件 病菌以冬孢子在帶病植株病枯葉上越冬,翌年春散發產生厚垣孢子,隨氣流傳播,侵染葉片。夏孢子萌發侵染溫度為16℃至27℃,低于6℃,或高于31℃時,不能侵染。葉片上的水膜是孢子萌發的必要條件。露地栽培時,陰天、多雨水天氣發病嚴重;大棚栽培時,濕度過大、栽培密度大較易感病,防治不及時蔓延危害迅速。
防治方法 加強檢疫:嚴禁從疫區引進苗子,盡量采用組培苗,對于可能感病的苗子必須隔離栽培1個月左右。
選用抗病或耐病菊花品種:種植抗病或耐病菊花品種,不論從經濟方面考慮還是從生態學角度考慮,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菊花種植者在選擇品種時,應綜合觀賞性狀和抗白銹病的性狀。
栽培措施防治在生產中,應密切關注植株的生長,一旦發現感染該病,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病害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僅有少量病葉,并且葉片上的冬孢子堆未破裂,可以直接摘除病葉。
但若病葉上的冬孢子堆已經破裂變成白色則應用塑料袋套住病葉后再摘除,帶到室外。對于發病嚴重的植株,立即拔除,在室外銷毀。
菊花白銹病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病迅速。因此,降低植株生長環境的濕度非常必要。首先植株種植密度要合適,在保證植株間通風透光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化學防治措施筆者通過基地實際應用,分享用藥經驗如下:第一遍藥:國光多菌靈500倍+國光百秀600倍;第二遍藥:國光多菌靈500倍+國光康圃1000倍;第三遍藥:國光銀泰600倍+國光丙環唑600倍;每遍用藥間隔3天至5天,三遍藥為一個周期,連續使用2個至3個周期可以較好的防治白銹病。檢驗依據:孢子萎縮且沒有炸裂,新生葉片沒有新增孢子堆。
目前,化學防治依然是控制該病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但是由于化學藥劑抗藥性強,用藥時要輪換用藥、復配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另外,還應該加強物理防治和栽培管理,綜合防控以減少病害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