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賞草株型美麗、色彩豐富、質樸自然,尤其適合現代社會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武菊英羅列了為什么要選擇觀賞草的幾大理由。首先是觀賞性好,四季均可觀賞,能表現變化的美,還包括動感美和聲音美。其次是生長速度快,觀賞草一般栽植當年就能達到成熟的株高,且三年內冠幅達到最大,能快速實現景觀效果。

第四是耐瘠薄,不需要施用化肥,是一種節約型園林植物。觀賞草一般可以在多種土質條件下生長,一旦定植后即很少需要施肥。有研究證明,在礫石土和沙土中加入1/3至1/4(體積比)的草炭可顯著改善其生長。
還有就是耐鹽堿。在不同氯化鈉濃度處理下觀賞草幼苗的成活率試驗中,芨芨草、狼尾草、麗色畫眉的半致死濃度高達1.4%至1.8%,該濃度區間即可視為中度至重度鹽堿土;‘纖葉’芒、‘花葉’高達0.8%至1.0%,也為重度至重度鹽堿土。試驗證明大部分觀賞草適應再生水灌溉和中輕度鹽堿化土壤,也適合在融雪劑噴施的地方應用。
“在園林應用方面,觀賞草既可孤植獨賞、做屏障或背景、綠籬或邊界,還可做盆栽、地被覆蓋,在空曠場景、生態園區、采摘園及水景等中進行應用,形式十分多樣。”武菊英指出,但在應用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二是冬季空間的問題。在冬季將觀賞草地上部分割掉以后,其生長的地方將出現空地,如何在景觀和視覺效果上進行補充,是設計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三是低維護并不是不維護。在觀賞草的建植初期,整地、施肥、澆水、除草等工作同等重要,而一旦建植形成健壯的植株后則基本不需要進行管護。四是防火問題。當觀賞草大片種植時,冬季地上部分干燥成易燃,特別是在馬路隔離帶上。
此外,在觀賞草研究上,武菊英團隊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她認為開展觀賞草研究需要解決三大關鍵技術,即觀賞草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及新品種、繁育和栽培技術。多年來,他們建立了300畝種質資源圃,收集并系統評價了3519份鄉土草資源,涉及5科25屬165種,并明確了主要草種的生物學特性、觀賞性和生態適應性,篩選出了不少優良種質資源。其中,篩選出耐75%遮陰的苔草、在0.6%鹽漬化土壤上能生長的芨芨草和畫眉草,還有在北京無需灌溉的苔草、野古草等,年蒸散量低于396.6毫米,為低維護節約型園林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新品種選育方面,他們創立了適于苔草屬、狼尾草屬、芒屬等觀賞草的育種技術,培育出了新品系58個,其中30個品種通過國家或北京市審定。而在規?;?、標準化育苗方面,則建立了種子繁殖、扦插育苗、分株育苗等高效繁育和栽培技術體系,最終實現了觀賞草種苗的規?;?、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