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

    “小農”模式變革正當時——漳州水仙

       2017-12-26 中國花卉報1055
    核心提示:轉型升級是當下花卉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是花卉業保有活力的突破口,享有天下水仙數漳州之美譽的漳州水仙也概莫能外。憑借箭多花繁、色美香郁、素雅娟麗的特點,幾乎每年央視春晚,嘉賓席的桌子上都能看到漳州水仙的身影。作為福建省花、漳州市花,漳州水仙占據全國水仙市場九成以上
    轉型升級是當下花卉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是花卉業保有活力的突破口,享有“天下水仙數漳州”之美譽的漳州水仙也概莫能外。憑借箭多花繁、色美香郁、素雅娟麗的特點,幾乎每年央視春晚,嘉賓席的桌子上都能看到漳州水仙的身影。作為福建省花、漳州市花,漳州水仙占據全國水仙市場九成以上的份額,可以說漳州水仙的興衰代表了中國水仙整個產業的走勢。然而近幾年,漳州原產地花農種植水仙收益搖擺起伏,整體下滑明顯,生產積極性受挫,水仙產區規模日益萎縮,相比2010年幾近腰斬。
      步入發展新時代,傳統花卉謀新路,漳州水仙也面臨產銷升級的關口,需要打破小農思維,用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武裝自身,走集約化、規?;?、機械化、標準化的產業路子。
     
    文化有底蘊規模漸萎縮

    漳州栽培水仙歷史悠久,近500多年,水仙栽培得到持續發展。地處漳州東南的龍海九湖鎮是漳州水仙主產區,漳州水仙之所以在這里形成產業,跟地理環境分不開。九龍江畔、圓山腳下土地疏松肥沃,光照溫度適宜,在這里生產的水仙,種球大而飽滿,花箭多,花期長,香氣怡人。
      一家一戶是漳州水仙生產的主力軍,曾經水仙是九湖鎮蔡阪、新塘、梅溪等地村民的支柱產業,幾乎家家戶戶種水仙,產業基礎深厚。正如漳州市水仙花協會秘書長葉季波介紹,當地人對水仙是有情結的,過年時家家戶戶要擺水仙才有年味。漳州人也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向親朋好友贈送水仙即寓意送去新春祝福。
      過年擺放水仙花的習俗并非僅存在漳州一帶,香港、廣東的很多市民也習慣新春佳節在家里放上一盆亭亭玉立、清香四溢的水仙,滿屋春意盎然,給節日增添歡樂喜慶的氣氛。央視春晚的嘉賓席上,一盆盆花開正好的水仙頻頻出現在鏡頭里,也帶動全國各地不少市民開始在過年的時候養上一盆水仙。一盆清水就能迎來滿室清香,水仙因此有了很好的群眾消費基礎。
      三種三收,每一粒成品水仙種球,需要經過三年生長,收益最好的時候,每畝能達八九千元,甚至上萬元。但水仙的市場起伏大,收益非常不穩定。根據水仙三年長成商品球的周期,最初價格波動還能找到一些規律,三年好三年壞,農戶還能有所期待。但隨著花卉品種越來越豐富以及消費習慣從送禮轉向家庭,水仙價格的波動越來越無規律可循。尤其是2010年以來,水仙每畝收益兩三千元是常有的事,極大影響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農戶種植積極性受挫,最直觀的體現是規模萎縮。據記載,漳州水仙在2000年左右迎來規模擴張高峰,種植面積最高時達到一萬兩三千畝,除了圓山腳下的水仙原產地,很多農戶還去其他村鎮租地種植水仙。其后,水仙價格走低,一部分農戶轉而種植蔬菜或者其他小盆栽,規模隨著價格起伏而波動。到了2010年,漳州水仙種植面積還在1萬畝左右,其后幾年,面積變化顯著,有的年份甚至一年減少2000多畝。
      到2017年,漳州現有水仙面積分散而不好統計。漳州市花卉協會秘書長柳銀卿介紹,漳州水仙產區分兩大塊,一是以九龍鎮為主的傳統種植區域,二是產業擴張在其他鎮租的水仙產地。她樂觀估計,目前總生產面積應該在七八千畝,其中3000畝劃入政府保護地。不過,當地從業者有的認為應該還有5000畝,有的覺得4000畝都未必能有。“現在水仙產量明顯比以往少很多,去年價格太低,很多農戶放棄種植了。”當地花農林先生說,他跟父親都種水仙,兩代人已種水仙50余年,目前還在堅持生產和經營。
      葉季波表示,以農戶為主體的農產品生產調整很快,苗木、盆栽、蔬菜哪個好賺錢,農戶就種哪個。這兩年水仙收益低,一些種植戶就棄水仙而轉向文竹,種子播種的文竹生產門檻低,繁殖快;前兩年周邊城市建設帶動苗木需求,一部分種植戶就轉向苗木生產。加上拆遷征地,一些種植戶搬入城鎮,諸多因素導致水仙生產面積縮水。
     

    科技有投入成果不解渴 
     

      雖然是一類習俗用花,但隨著花卉產業發展,跟水仙同臺競技的花卉品種越來越多,百舸爭流,依賴傳統產銷模式生產的水仙倍感壓力。
      科技能否打破產銷困局?雖然是傳統花卉,但也需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產業。漳州水仙在科技投入上有所為,但仍不夠。品種選育、花期調控是先前漳州水仙的研究著力點。
      品種是否是一種掣肘?漳州水仙的代表品種是‘金盞銀臺’和‘玉玲瓏’。其中,潔白花冠,中間一個金黃色酒杯狀副花冠的‘金盞銀臺’最為消費者所熟知;復瓣花,十余片卷皺白色花瓣相疊的‘玉玲瓏’又稱‘百葉’,占比一成左右。相比這幾年被消費者越來越熟知的風信子、郁金香、朱頂紅以及洋水仙等球根類花卉豐富的花色及品種,中國水仙的品種相對單一。
      這一問題已經被漳州當地從業者和科研院校早早關注,一些育種成果也開始試水市場。柳銀卿表示,目前從中國水仙資源中選育出的新品種還不多,市場上有試銷‘金三角’,這是中國水仙的一個新類型,因副冠呈黃色三角形而得名,數量不多。漳州萬隆水仙花種植基地今年少量推出品種‘狀元’,負責人曾漢輝介紹,這是‘玉玲瓏’的一個變異品種,目前量還非常少,僅可滿足一小部分愛好者。漳州市水仙花研究所所長張益強介紹,他們今年小量試推‘黃花水仙2號’,這是由福建農林大學教授陳曉靜培育的新品種,屬多花水仙品種。2012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在漳州、福州、泉州、廈門等地多點試種。三年生商品球畝產5000粒左右,每個種球可抽2到4支花箭,單支花箭可著生小花十余朵,多的可達25朵?;S色,帶清香,開花時間較傳統水仙品種更長。
      也有從業者認為,中國水仙作為傳統花卉,除了選育新品種,更應該打好文化牌,在文化傳承和現有品種的多元化開發上下功夫。“漳州水仙在市場上不是拼品種,拼花色,它作為傳統年宵花,是‘年味’的承載體,是一種傳承。”葉季波認為。
      花期調控能否拓寬應用?關于花期調控,反季節栽培促使其在非年宵期間開花的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使得水仙能在一些重要展會和文化交流活動上一展芳容。漳州市水仙花協會會長張文江對水仙花期調控做了很多探索,也成功讓水仙在6月、11月等不同月份盛開。但目前水仙反季節開花還主要用于展示,離“讓水仙常年盛開,提升銷量,為農民增收”的愿景還比較遠。柳銀卿直言,目前用控溫技術調節花期的方法還難以推廣,一方面是溫控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是除了年宵,消費市場對于水仙的需求還沒有培養起來。
      事實上,水仙除了在年宵增添“年味”,借助花期調控技術,水仙還可以在多領域、多場合應用。曾漢輝表示,水仙除了水養擺放,還應該拓寬應用場景,例如用于公園景觀,與其他花卉搭配應用或者開設專類園等。冬季開花植物相對少,水仙正好可以填補這一需求。如果能利用相關技術讓水仙花期延長,將更有助于水仙的景觀應用。
      “科技投入需要有企業參與,目前漳州的水仙企業對科技投入還是太少,像種球退化問題,以前一個種球能開出20多朵花,香味也好,現在的種球已經退化,大家或許都注意到了,但還沒有人去研究解決問題。”曾漢輝認為企業了解市場需求,由企業參與或者主導科技投入,對解決實際需求將更有幫助。
     
    標準化是必然機械化待推進

    品種選育和技術完善雖能為水仙產業發展助力,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規模日益萎縮的困局。突破傳統小農生產思維,將零散生產集約化,實現標準化生產,才能提升水仙市場競爭力。
      對此,漳州當地政府開始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今年在水仙原產地已統一征地260余畝,由漳州高新區市政公用事業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用產業+旅游的方式,打造水仙主題花海。一方面希望能對水仙原產地資源進行保護,一方面探索統一生產的發展方式,并將生產跟旅游嫁接,提升生產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悉,這個水仙花海項目規劃占地約6000畝,其中核心保護區域約3000畝,將結合當地特色產業,打造“水仙花特色小鎮”。首期260多畝水仙花海將以漳州水仙花文化為主題,在傳統水仙花栽培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品質,并逐步引進世界各種類型的水仙花,建成現代農業和旅游相結合的水仙花觀光園。這是水仙產業轉型升級、規?;\營的有益嘗試。
      漳州市水仙花協會副會長、漳州龍海市九湖萬通花木經銷部負責人張港云表示,當地水仙從業者都很關注政府征地,企業經營,技術強的人管理種植,農戶來打工的經營模式,三年一個周期,希望看到好的效果。尤其是還沒有征地的農戶,希望從中獲得繼續從事水仙生產的信心。
      對于水仙經營企業,標準化的呼聲更高。萬隆負責人曾漢輝從水仙銷售開始入行,后來產銷一起抓,主要原因是他認為現有生產模式和方式,不能滿足銷售對于產品標準化的需求,不得不自己生產。“解決水仙產業困局,必須走規?;?、標準化生產的路子。”曾漢輝強調,“萬隆最初把精力都放在銷售上,但總為水仙種球標準不一發愁。水仙雖然有分等級,可一壟一戶,不同農戶種出來的球不一樣,采后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外地客戶來收購,都必須親自看貨,不能像荷蘭郁金香球那樣,只要根據標準選規格,都不用看貨。”而標準化生產的推行,單靠一兩家企業成效甚微,他希望通過政府牽頭來推動。
      此外,對于水仙生產機械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張港云表示,機械化是必然趨勢,但小農戶生產難以機械化,因為機械投入和回收不成比例,實施難。土地統一征收統一經營后,需要機械化來釋放種球采收階段密集的勞動力需求,現在已有一些農戶三五人組成小規模,加上隨著政府征地統一生產,水仙規?;纬?,機械化就有了可能。曾漢輝也表示,基于標準化需要和人工老齡化的現實問題,機械化勢在必行,他們公司已經在嘗試用機械收種球,但目前市場上還買不到對口設備,公司就自己改裝,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土地不平整不利于機械作業等。
      水仙種球相對好運輸,這一優勢促使電商在水仙銷售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葉季波表示,目前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水仙大概占總銷量的1/3。農戶林先生一家還在從事水仙生產,他說能堅持生產很大一個因素是開了“林氏水仙花”淘寶店,借用產地直銷還能保障一定收益。萬隆開設淘寶店已經8年,曾漢輝介紹,電商銷售每年都在增加,今年他們店鋪目前的銷售額兩三百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通過分析訂單,他發現客戶對漳州水仙的認可度還是挺高的,回購率超過50%。因此他認為,市場有需求,要解決水仙產業萎縮的困局,關鍵還是要先解決源頭生產上的諸多問題。電商在銷售種球時,需要清楚標明產品規格,所以更加希望產品能夠標準化。
      “漳州目前從事水仙種植的大多是四五十歲的農戶,有的六十多了還在種。幾十年的生產習慣,要改變難。思維轉變不是一兩天能實現,但不去引導,不去培育,現實問題更難改變。”曾漢輝說,他希望由企業統一產銷標準、帶領農戶生產的“企業+農戶”經營模式,能盡快成為漳州水仙產銷的主導方式。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園林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資訊
    點擊排行
    国产91精品看黄网站在线观看_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_欧美亚洲国产中文精品久久高清_久久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table id="geo8y"></table>
  • <source id="geo8y"><option id="geo8y"></option></source>
    <source id="geo8y"><rt id="geo8y"></rt></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