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這里到處都是荒山禿嶺。4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務林人把樹苗一棵接一棵地栽進黃土,成就了一片又一片綠色。如今,這一片綠色匯聚成了占地9.7萬畝的林帶,樹起了一道守護隴中大地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
一棵接著一棵種
華家嶺最高海拔2445米,年平均氣溫只有3.4℃。華家嶺林帶蜿蜒曲折,東起通渭縣義崗鎮、西至安定區寧遠鎮,共有68個行政村。
這里曾經是西安至蘭州的必經之地,公路常年因雨雪而泥濘不堪,人們戲稱這條“西蘭公路”為“稀爛公路”。1940年,作家茅盾途經這里被風雪圍困三天三夜,之后他在散文《風雪華家嶺》中詳細描寫了華家嶺行路之難。
上世紀60年代末,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華家嶺的面貌,當地政府決定大面積營造“華家嶺林帶”,即以華家嶺為中心,沿西蘭、華雙、漫會公路及其支梁植樹造林。
1971年初,華家嶺林業站成立,43歲的王??缀?0余名林業職工作為第一批職工,前往華家嶺,開始在300畝試驗場里播綠育苗。“山上沒路、沒水、沒糧食,我們背起干糧,步行上山。為了方便,索性就住在了山上。”如今已經90歲高齡的王??谆貞浧甬斈甑脑炝謭鼍?,仍歷歷在目。
上華家嶺造林,頭一件事就是解決生存問題。沒有路走,王??缀屯聜儽憬M織當地農民沒日沒夜地修,雖然大伙的腳上磨起了水泡、手背上裂開了大口子,但干勁卻絲毫不減,路也一點一點往山下延伸;沒有水吃,就從13公里外的馬營鎮往嶺上馱;缺少糧食,大伙就從自己家里帶來玉米面、糜面,每頓做成“拌湯”省著吃;沒有蔬菜,大伙就在嶺上挖點野菜,算是改善伙食。
育苗工作是林業站的“一號工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成功經驗,剛開始的時候,王??缀屯聜兊挠绯苫盥蕩缀鯙榱?,經過不斷探索,他們總結出了“旱地培育水地苗法”:先在一口大鍋中將土兌上肥料和成泥漿,然后將幼苗根部沾上泥漿保持苗木本身的水分,提高成活率。幼苗栽種后,還需“三水三肥、四鋤六抹”等十數道工序養護。
從育苗成活率幾乎為零,到培育出適合華家嶺生長的樹苗,王??缀屯聜兓ㄙM了8年時間,積雪、降雨、大風、濃霧是陪伴他們的“???rdquo;。
“嶺上一年一場風,不是南風就是北風。每年春秋造林時節,風吹到人臉上像刀子刮一樣,每個人臉上都得掉幾層皮。”今年70歲的退休老職工劉宗禹,記憶最深刻的是林業站里塌了補、補了塌的土炕,當時那是他們唯一可以取暖的地方。之后,他在林場工作了31年,每天都要在自己管護的山頭上巡一遍,直到2002年在巡林途中發生車禍造成腿部殘疾,才不得不離開自己堅守的崗位。
如今,家住在華家嶺鄉高堯村的劉宗禹老人,幾乎每天都要拄著拐杖眺望山頭。“呵護樹苗成長就像撫育孩子,時間久了,和樹也就有了感情。在站上,眼瞅著自己親手種的樹長得‘左看有樣樣,正看成行行’,心里可美了。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的一輩子值了。”老人說。
一代接著一代栽
栽種的樹苗一棵一棵在成長,種樹的人也一代一代在更替。
在華家嶺林帶沿線的每個林業分站,被稱為“華二代”“華三代”的林業工作人員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遠離城市生活,扎根于大山之中,傳承著父輩的使命,以更加先進的技術、更加嶄新的面貌,保護著這片綠色生態屏障。
劉耀強就是“華二代”中的一位。從小受父親劉宗禹的影響,1995年從林校一畢業他就來到了華家嶺林場,與其他“華二代”“華三代”一起根據華家嶺山區不同的土壤條件和樹木生長的差異性,開始積極探索楊樹林帶更新的新模式。
2000年,當地以小葉楊為主的“小老樹”嚴重退化,病蟲害逐年增多,加快脆弱生態區域的治理和初級生態建設成果的升級迫在眉睫。“華二代”們采取了三項措施:在低海拔區伐除病枯木,栽植側柏,配置檸條,形成以側柏、楊樹、檸條為主的針闊喬灌混交林;在樹木生長較好的區域栽植油松,配置沙棘,形成以油松、楊樹、沙棘為主的喬灌混交林;在以華家嶺為中心的區域內,栽植大苗云杉,配置沙棘,形成以云杉、沙棘為主的喬灌混交林。在此期間,為了防治病蟲害,他們“起得比鳥早,睡得比鳥晚”,將各種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在“有蟲不成災”水平。
2010年底,他們共完成更新改造1.2萬畝,占林帶有林地面積的26%。栽植云杉等針葉樹苗88.8萬株,配植沙棘、檸條178萬株,保存率達100%。
2013年,甘肅農業大學畢業的王煒琨來到林場,成了“華三代”。
“剛到這里時感覺很荒涼,與想象中的工作環境真的是差太多了。”從最初覺得有些難以適應,到上山栽樹、編寫造林規劃,王煒琨在這大山里一住就是一周,在老職工手把手傳幫帶下,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
在他來之前,林業站沒有專業繪圖人員,每年計劃哪片山坡種植什么樹,種多少樹,老職工們都是在紙上手繪,畫了一張又一張,為華家嶺的林業生態建設留下了珍貴的文史資料。王煒琨也開始發揮他的專長,用上了他在學校學習過的專業繪圖軟件,用電腦編制造林規劃,使工作進度加快不少。但真正打動他內心的,卻是老一輩人的堅持,他說:“前輩們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造就了現在的華家嶺,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好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堅持呢。我是學林的,一定要來有林子的地方。我們應該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綠色的森林、清新的空氣,是我們留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
數代造林人,一個綠色夢。
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華家嶺林業站累計完成荒山造林1.8萬畝,三北工程4.34萬畝,天保工程3.88萬畝,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4.62萬畝,華家嶺站管轄范圍森林覆蓋率已達到86.81%,生態安全屏障已逐步形成。
綠了荒山鼓了錢袋
守得綠水青山在,自有金山銀山來。綠色在華家嶺上延伸,富民產業也在這里發芽,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育苗產業就是當地最具優勢和潛力的富民產業之一。近年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華家嶺鄉利用自然條件,著力發展起以培育云杉、落葉松、油松等涵養水源阻擋風沙樹種為主的高山育苗產業,全鄉農業產業結構也開始由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向種苗產業轉變。
大牛村是全鄉云杉育苗的中心和基地。剛開始,村民到基地打工,基地便派出技術人員專門做指導,教村民如何種好樹、如何施好肥、如何防治病蟲害。學到了技術后,大牛村人慢慢地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種起了樹,在自家的田地里育上了云杉、油松等苗木。為了讓苗木成活,村民把每一棵幼苗都當成寶貝疙瘩,專門澆干凈的水;栽活了之后,便賣給基地。
牛家村村民張奇,每年春秋季育苗的時候,都和村民到基地打工,在掙錢的同時學習育苗技術,今年他種了10畝云杉。一些頭腦靈活的村民,前些年就走上了這條路,今年僅云杉種苗收入就達五六萬元。
一花引得百花開,在大牛村的典型示范帶動下,華家嶺林帶上68個村的育苗戶迅速增多,育苗基地不斷擴大。如今,華家嶺育苗基地已發展成為全市乃至內蒙古、青海、寧夏、陜西等省區的重要樹苗供應基地。同時,以華家嶺林帶為圓心,綠色也逐漸向整個定西市輻射開去。2014年7月,中央批準定西市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定西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堅持“生態立市”的第一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大力植樹造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近3年,全市共完成造林封育67.23萬畝,森林撫育22.3萬畝,面山綠化29.0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末的11.4%增加到2016年底的13%,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了“綠色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