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年會舉辦期間,來自各大高校、園林設計院的風景園林從業者們匯聚一堂,圍繞“鄉村風景園林”這一話題展開探討,共同分析目前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產生原因及應對策略,并結合具體案例實踐為美麗鄉村建設建言獻策,凸顯了風景園林師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建設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號召下,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鄉村項目。但不得不說,在美麗鄉村的具體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福建省住建廳在2016年美麗鄉村檢查驗收中就發現如忽視規劃、缺乏統籌;無視風貌、破壞生態;形象工程、缺失特色;照搬城市、脫離鄉村;毫無文化內涵融入感等問題,這也是全國同類項目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北京景觀園林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憶明表示,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推山削坡、填塘及溪流、溝渠等駁岸硬化過度等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的行為。很多項目還存在建設大公園、大廣場、大牌坊及大型旅游觀光工程等,卻忽視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裸房整治等農村真正的問題;也不乏一些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的行為,如綠化采用草皮、灌木修剪等城市園藝手法,不利于后期維護。
造成這些亂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觀原因是政府部門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政府職能部門都將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上,而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有些則貪大求洋,不遵循鄉村建設的規律,過分崇拜鋼筋混凝土建設,把鄉村建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客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或地區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各地區、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進工作開展。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各職能部門工作職責劃分不清楚的現象,甚至出現互相推諉、扯皮,拖延工作進度的現象。
作為美麗鄉村有機更新主體,村民參與建設及管理維護的程度不高。很多專家指出,良好的規劃和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大包大攬、替村民設計,而是對農房建設加以積極的引導,從形象上、材料上、功能上、生態上給予技術指導。同時,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其正確認識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以及對自身的巨大益處。
此外,缺少高水平風景園林師的參與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地區在制定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沒有做到高起點、高標準,隨意性很強,沒有邀請高素質的設計部門進行前期論證,致使規劃設計存在很多漏洞,為項目實施帶來障礙。
策略
自2013年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來,國家對美麗宜居村莊示范的指導性要求越來越完善。
其中,對美麗鄉村的指導性要求可以歸結為田園美、村莊美和生活美,具體體現在自然風光、田園景觀、整體特色、農房院落、鄉村景觀、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安全防災、居民收入、公共建筑、鄉風文明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上。
“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城鄉一體化試點時就做了這樣的指示。故在面臨美麗鄉村建設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時,我們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多位專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給出了一些建議。
他們認為,首先應建立風景園林師與各方的溝通渠道。在立項建設前期,政府行業管理部門應組織風景園林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專題研究,明確美麗鄉村建設“為什么建、建什么及怎么建”,并制定建設指導意見,先開展試點、示范建設,總結經驗教訓,再推廣建設經驗。在開展規劃與設計工作至工程施工階段,風景園林師應加強與項目建設主管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同時發揮設計的龍頭作用,積極宣傳引導,包括對施工項目經理、村干部及村民的培訓和指導,以提升他們的審美意識。
在建設策略方面,則要從規劃層面、設計層面、工程施工及環境衛生等方面著手。
從規劃層面,要統籌規劃、分期實施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處理好美麗鄉村與山水林田湖草互為依托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鄉村景觀,還要在尊重傳統村落地域文化的基礎上,編制規劃設計方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從設計層面,要因地制宜,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鄉愁文化為靈魂,實現美麗鄉村的有機更新,包括保留村落的原始風貌、原始肌理,靈活運用當地材料,追求質樸、牢固、實用,植物選擇方面則要多選擇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地被類則選擇易于養護、自播繁衍能力強的種類;從工程施工層面,要量體裁衣,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不僅要挖掘當地的傳統工藝,還要尋找具有傳統做法技藝的工匠師傅;在環境衛生層面,要形成村民維護常態化。
2017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年會嘉賓發言摘編
創新扎根于中國園林傳統特色中

孟兆禎,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首屆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園冶》主張與時俱進,即“時宜得致,古式何裁”。不忘初心是中國園林的傳統特色,繼續前進是傳承、創新傳統,而世博會、園博會中的園中園更要將園林的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文化藝術效益與中國特色、地方風格及鄉情等融為一體。
結合這一話題,孟兆禎院士針對廣西園的創新探索進行了分享。他將廣西園的立意主題定位“天香華夢”,這是因為廣西省的簡稱為“桂”,將“桂”提升為天香,將天香納入中國夢,再聯系到世界夢、世界大同故而得名。
廣西園位于園區中心的獨立空間,地面上有8米多高的棄土堆。對其的探索策略是在地形的最高處,即山頂之處建立一處閣樓,以便憑欄遠眺;在坡谷溝壑中依地勢栽植植物,營造一派盎然生機之態;在濱水之處建造水榭、花架來品賞水景;湖中修建一座畫舫,游人坐于其中雖然不能隨波航行,但也令人心馳神往。
“老榕濃蔭擋西曬,鳳凰木朱雀南榮。三角梅紅架銘石,桂花依巖自飄香。”因與東南亞各國毗鄰,故南門設置了“南海清晏”景點,入口東側放置一石,上面刻著“相寧南海”,寓意南海和平,象征東盟之間關系和平穩固,傳達出對于南海局勢和平、穩固、繁榮的美好愿景。門上刻的對聯則為“五湖嘉賓訪清泉,四海祥光照桂園”。這一處景觀中選擇的植物大多是像太平花、鴿子樹、鶴望蘭、旅人蕉等象征和平的植物。
“古榕廣蔭簕鵑紫,慈竹長伴青丈人。金桂飄香色金黃,蟛蜞菊鋪金滿地。”廣西園東門景區取名為“桂香勤風”,通過對聯“勤與儉治家上策,和而善處世良規。”表達桂鄉人民勤勞好客、勤儉持家的美德。植物選擇上,以紫色的簕杜鵑傳達紫氣東升的意境,慈竹、金桂、蟛蜞菊作為主要植物,以榕樹為背景,突出了廣西的鄉土植物特色。
“夕佳落霞一抹金,炮仗花架獻清蔭。金桂翠竹白簕鵑,地近清泉共清音。”“桂珍一覽”景點位于西門,西是秋之方位,故借此景點來表達金秋豐收的喜悅,傳達對于美好樸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該景點中還設置了一些取自廣西農村曬谷架的特產展示架,來放置廣西本土農產品和特產。主景點設置石制花架,其上攀爬炮仗花,在新年時開花,傳達喜慶之意。除了栽植金桂和竹子,還適合種植白色三角梅以應“西有白虎”之說。
南寧有一種地帶性竹品種,叫泰竹,其數十個竹竿相挽而生,因合抱之勢而枝葉茂盛,因此園區內特別設置了一個竹石景,其前面的屋子上書寫著“臺依山高須放眼,竹抱世泰宜養心。”來表達中國放眼世界,倡導合作共贏的含義。
孟兆禎院士表示,在該園子中,在自然地形的基礎上要保證80%的綠地率。植物配植方面,要以喬木為骨架。其中,以榕樹為基調,當地有千年高山榕,樹蔭匝地;桂花為主調,特色植物金花茶重點點綴,2%至5%的自然坡谷上均要設計以宿根花卉為主的花境,水岸旁大量種植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地被則以蟛蜞菊為主。
他呼吁各位學者、設計師可以共謀傳統創新,將園林景觀化共贏為共賞,共享清風明月,異域同天。
傳統建筑與園林的空間藝術


張錦秋,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師從梁思成、莫宗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
1966年至今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設計,現任該院總建筑師。
作為一名建筑師,張錦秋院士結合園林景觀,通過很多國內外經典建筑案例,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傳統建筑的空間藝術,解讀了天人合一、虛實相生、時空一體、情景交融的建筑設計理念,鼓勵設計師們要注重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景觀的傳統美,使之與建筑有機結合。
她認為,建筑的空間藝術是中國優秀建筑傳統遺產的精華所在,傳統空間意識和空間美不僅存在于建筑領域,實際上它們也滲透于中國廣大的城鄉和風景園林之中。深入研究領會傳統的空間意識有助于把握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和風景園林的創作思想和方法,服務于當代。
天人合一
傳統空間意識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在漫長的歷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發展,在建筑空間上往往表現為“因天時,就地利”、“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肯定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中尋找自己恰當的位置和姿態,而不是與自然相抗衡。
《園冶·相地》指出:“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傳統建筑規劃設計中崇尚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及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有機自然觀,運用《易經》哲理,講究陰陽相合、主從有序,從而把人與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統一。
傳統空間布局之中先立賓主不僅僅是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意識。所以中國建筑講究在其位、取其勢。傳統建筑造成的空間美不但順乎自然、雅俗共賞,而且往往體現出深奧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這與上述的這種有機的自然觀是分不開的。
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計虛當實”,在傳統空間意識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同時也是中國傳統藝術觀念的重要組成。中國建筑藝術歷來也是這樣,不但通過對建筑物的位置、體量、形態的經營有意識地去創造一個與實體相生的外部空間,而且實中虛、虛中實、內外交融,從而構成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
“虛實相生”的觀念在古典建筑中從宏觀到微觀、從總體到單體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圜丘、金字塔、科隆大教堂、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等。
園林建筑的每一個部分幾乎也都被賦予了吐納空間的職能?!秷@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縵。”洞門、漏窗、頤和園的畫中游、三潭映月的我心相印亭、揚州瘦西湖的吹臺等也是這樣的職能。
中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空間,重視虛,那是因為“虛實相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念。古人認為宇宙就是陰陽的結合。正是由于虛實結合、虛實相生,中國的建筑環境就生長在宇宙之中,從而具有了活潑的生命力。
時空一體
傳統空間意識中,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八卦上就標識著春、夏、秋、冬配合著東、南、西、北,時間的節奏率領著空間的方位。在中國建筑空間構圖中成就了節奏化、音樂化的“時空合一體”。梁思成先生曾說:“中國的建筑設計和中國的畫卷特別是很長的畫卷很相像,用一步步發展的手法,把你從開頭領到一個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較有層次,而且趣味深長。”
傳統中國建筑總是由單座建筑組成的院落,進而以院落為單元再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序列。中國的古典園林也是按照地形特點把全園劃分成若干景區,而每個景區又都有稱之為“景”的風景點,如故宮及北京明十三陵千變萬化的空間序列。
空間布局的序列安排則是傳統中國建筑設計的要領,傳統建筑空間經營中講究動態系列布局,講究陰陽剛柔變化,講究四季晨昏的效果,這樣就使空間藝術經過引申和擴展,平添了時間藝術的表現力。
情景交融
中國人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復的??臻g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斂可放,可流動變化。正如陶淵明飲酒詩中所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就是“往返”、“吐納”最生動的寫照。于是在建筑空間中發揮其綜合藝術的特點,除建筑本體以外還借助于雕刻、繪畫、植物、水體、小品、匾額、楹聯創造出“小中見大”、“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意境追求,如故宮的紅墻金缸、太和門前的銅獅及其上的鋪首。此外,承德避暑山莊、成都的武侯祠及昆明的大觀樓也有體現。
意境的創造要把握兩點:一是“意在筆先”,先構思再畫圖,畫圖過程中再深化構思。二是景觀與意境的統一,中國山水畫和園林歷來要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建筑要立足于人的生活,景觀從形式美引起快感的稱為“美境”,只有當景觀能使人觸景生情的才能升華到“意境”的層次。此中的人是有不同對象的。對象不同應有不同的立意。通過這種立意被物化后的藝術、空間才能出現使人觸景生情的“意境”。因此說景觀與意境的統一才是建筑藝術的最高標準。
一級學科呼喚怎樣的風景園林學理論


楊銳,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理論和歷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
在國家公園、自然遺產保護和風景園林教育領域影響廣泛。
風景園林學是關于土地和戶外空間設計的科學和藝術,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進入21世紀以來,風景園林的實踐領域不斷擴展,尤其在中國,近年來生態修復、雨洪管理、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等“新”的風景園林形態和現象層出不窮。2011年風景園林學成功躋身一級學科,2012年風景園林成為本科目錄內專業。然而,風景園林學的教育實踐和規劃設計遠遠走在風景園林理論研究的前面,一級學科和目不暇給的實踐需求到底呼喚怎樣的風景園林學理論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楊銳對此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實踐層面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政府部門的重視,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雨洪管理、海綿城市、河湖整治、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城市設計)、棕地治理、旅游休閑、特色小鎮與PPP、綠道與生態廊道、大市政與風景園林等詞匯開始出現在重大的方針戰略中,并成為風景園林行業的熱點需求。
此外,十九大戰略也給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認真研讀十九大后,楊銳重點關注了四點內容:一是把發展目標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增加了美麗一詞;二是將主要矛盾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是在生態文明的論述中,講到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四是鄉村振興戰略。他指出,這些無不與風景園林行業息息相關。
其中,在自然保護地與國家公園方面,楊銳帶領研究生開展了一些研究。他們發現,中國現存的荒野地,定義的中國高質量荒野地、較高質量荒野地、中質量荒野地、低質量荒野地分別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3%、12.4%、11.9%、24.0%,總共占我國國土面積的52.6%。
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面積之和占國土面積的52.7%,2015年新修編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也確定了63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共覆蓋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49.4%。國際上還流行一個“半球”概念,即全球陸地面積的50%具有保護功能,綜上這些數據均證明風景園林行業的機會很多,未來將大有可為。
理論層面
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的本質就是土地營造,即人類個體或群體為了提高生存、生產、生活、生態質量,維持和增進土地品質的過程。其途徑主要包括保護、規劃、設計、建設、管理5個類型。它是集理工、人文、設計于一身的學科群,需要將自然、科學、羅輯思維及藝術、精神、形象思維等多學科結合起來,故需要其滿足包容性、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等特征。
作為一級學科的風景園林學,有6個二級學科:風景園林理論和歷史、地景規劃和生態修復、園林和景觀設計、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風景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技術科學,但它們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體系。
“我一直在思考風景園林學科有沒有可能形成一個能夠用簡約的中國語言表達,但又能體現我們學科內涵的概念?”楊銳提出了一個字———“境”,其有不同的尺度:境其野(如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荒野地等)、境其鄉、境其城、境其園、境其庭;境其山、境其水、境其林、境其田、境其湖、境其草、境其海、境其路等各種不同的景觀類型;還有境其國、境其省、境其縣、境其鎮、境其村等不同的行政單位。
他指出,可以把“境”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進行研究,其基礎就包括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美學、繪畫等理論以及現代科學中的生態環境科學、地學以及水文科學等。而延伸的6個二級學科則包含8個范疇,可以用道、德、理、術、用、制、象、意這8個字來概括。
此外,風景園林學是一個知行合一的學科。楊銳認為,“知”的層面包括生存、生產、生活、生態四個方面,“行”的方面則包括保護、規劃、設計、管理,而在“知”和“行”的交界面就是6個二級學科涉及的道、德、理、術、用、制、象、意這八個范疇。
他呼吁,風景園林學科需要多種知行綱領,且各綱領間要相互交流、學習、融合、競爭、發展,一個成熟的一級學科最終會選擇多個研究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