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整個公園被劃分為防護綠化區、觀賞綠化區和雨水花園區3個植物景觀區。
這里的居住區緊挨著鐵道,于是工作人員就在公園中特別設置了防護綠化區,通過植物來隔離北側鐵道的噪音和灰塵。觀賞綠化區沿著園路兩側種植的是喬灌木和綠籬、花卉、草坪。
公園的西邊是雨水花園,通過植被淺溝等營造除了多季節的耐濕耐陰的植物景觀,市民還可以行走在木棧道上,從高處盡情觀賞濕地的全貌。
據悉,公園所在地原本是一片平房拆遷滯留地,荒廢多年、雜草叢生。這片長條土地的東邊高,西邊則是一片洼地,一下雨很容易積水。后來在綠化改造時,工作人員并沒有簡單地將土地完全鏟平,“既然原始地貌就是東高西低,北京本身又處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并不豐富,何不利用這種特殊的地勢建個‘雨水花園’?”
在這種情況下,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二隊開始在公園內挖淺溝、開旱溪,在地勢低洼的西部打造出了一處下沉式的濕地。每當下雨的時候,受到地勢東高西低的影響,雨水能夠沿著地勢,一路流向西部人造濕地儲存起來。
在這片濕地中,他們還挑選種植了一些耐水耐濕的宿根地被類水生植物,比如有千屈菜、鳶尾等。
經過測試,“雨水花園”能夠將公園內80%的雨水地表徑流都收集起來,就像一塊“大海綿”。濕地中收集的雨水,不是靠管線將雨水引入公園的各處,而是通過土壤的自然回滲功能,涵養周邊的土壤。干燥的時候,這處濕地儲存的雨水,差不多能夠回滲到周邊百米左右的范圍內。
除了“留白增綠”,公園還特別設置了休閑廣場、健身廣場以及廊架和兒童游樂場,還有長約1400米的健身步道。從東向西分為漫步休憩區、健身休閑區、游戲休閑區,休憩、休閑、健身、兒童游戲、觀賞游覽等功能一應俱全。
東城區明年還計劃新增明城墻遺址公園北綠地、景泰橋東南綠地以及見縫插針的口袋公園100多個,總共計劃新增綠化面積3.2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