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和紅棗歷來以個大、皮薄、核小、味甜的獨特品質受到人們的喜愛。據史料記載,永和紅棗曾作為貢品被晉獻給朝廷。新中國成立后,還一度被送往中南海作為高級甜品。
作為紅棗的產地,永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永和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深厚的黃土母質與沙壤土結構,以及花期高溫干燥、果期晝夜溫差大是紅棗生長發育的最佳環境。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永和縣紅棗栽培面積達25萬畝,年均紅棗產量2250萬公斤,創造產值9000多萬元,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但在發展初期,永和紅棗的畝產還不足100公斤,雖然種植規模很大,農民們卻只能維持基本的收入。原因是當時農民種植紅棗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種植技術,不僅產量低、質量差,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措施,導致每年春天食蚜象甲大面積發生,頭茬棗根本保不住。
針對這一問題,永和縣委、縣政府一直在想辦法、找對策。時至2011年,永和縣出臺了旨在加強紅棗與經濟林科技管護的“綠色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林管理中心,劃撥出???,確定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劃出了南莊的賀家洼村、打石腰的河澮里村、靳家山村、閣底的陰德河村為紅棗管護重點示范村,并在3個鄉鎮的各個自然村挑選一戶管理積極性高的示范戶來管理。
如此一來,25萬畝、750萬株棗樹便有了依靠。在此基礎上,縣里決定,力爭以重點村、示范戶科學管護為突破,輻射帶動全縣的紅棗管護水平大提升。同時,要求各包鄉技術員下到田間地頭,對所包的重點村、示范戶棗樹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匯總,并針對每個村甚至是每一個農戶存在的問題拿出了具體解決方案。
為了真正實現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標,2014年,永和縣委、縣政府和省農科院建立了院縣科技戰略合作關系,農科院把永和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院縣科技扶貧示范縣。剛過完春節,山西省農科院的紅棗專家按照紅棗的物候期及生長規律,分4批到永和縣蹲點,巡回各示范園、各村委管護基地進行實地指導、培訓。
現在的永紅紅棗不僅口感好,產量也翻了幾番,紅棗種植真正成為當地人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