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石壩村的道路兩邊,成片種植的桂花經過精心整形培養,冠幅豐滿、長勢喜人,翠綠的葉叢中,金色的、乳白色的花朵密密麻麻,微風拂過,飄落的花瓣漫天飛舞,撲鼻而來的花香讓人陶醉。石壩村黨總支書記胡建告訴記者,他們村有850多戶苗農種植香樟、石楠、銀杏、天竺桂、紫薇等花木約2700畝,其中僅桂花種植面積就達1200多畝。
說到目前桂花的市場行情,胡建感到非常無奈。他告訴記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盡管米徑10厘米的桂花已由2015年前的每株3000元左右下降到500元左右,但全村今年到目前也只賣出了大大小小的桂花近7000株,與兩年相比,銷售量減少了60%以上。“由于銷量銳減,價格下降,苗農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兩年前,苗農的畝均銷售收入可以達到兩三萬元,而今年還不足萬元。”胡建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兩年前胡建的花木種植面積有15畝,其中僅不同規格的桂花就有1000多株,但由于苗市低迷,胡建目前已將種植面積縮減到8畝左右,種植的桂花只有200多株。胡建說:“兩年前一畝地的賣苗收入最起碼也有2萬元左右,今年一畝地的收入還不到5000元。”
在石壩村,像胡建一樣因為苗市低迷而陷入困境的苗農還有很多,苗農丁鵬就是其中之一。丁鵬說他在2015年之前,一年賣10多萬的桂花沒得問題。而去年賣桂花的收入只有3萬元,連地租費都不夠。“今年更慘,米徑8厘米的桂花在2015年之前可以賣到1700元至2000元,而現在只能賣到200元至300元。盡管價格那么低,到現在我的桂花還沒有開張。我知道的還有10多家和我一樣,至今還沒有賣出一棵桂花。”丁鵬告訴記者。
在丁鵬看來,導致目前桂花銷量銳減、價格下滑到相當于2015年的十分之一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供大于求。這與溫江區花卉協會會長曾建偉的說法不謀而合。據曾建偉介紹,五年前,成都市花木種植面積近40萬畝,而目前已達80萬畝,僅溫江區苗農苗企在轄區內和轄區外租地種植面積分別達18萬畝和12萬畝,其中僅以丹桂、金桂、銀桂和四季桂為主的桂花在轄區內和轄區外的種植面積就達5萬畝和2萬畝。“因為花木產品供大于求,加上受大環境的影響,所以苗木市場行情不好,而部分苗農又疏于管理,導致苗木質量下降,因此質量差的苗盡管價格較低,但確實難賣。但精品桂花與去年相比,卻呈現出走量快,銷量大的趨勢,目前銷售量和價格都上漲了15%左右。苗農的銷售渠道有限,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銷售要困難一些。”曾建偉告訴記者。
成都市溫江區花卉園林局產業發展科科長李貴清表示: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苗木轉型期,苗企和苗農一方面要淘汰低質低效苗木,走精品化、差異化路子,加強生產管理,培育高質量和高價值苗木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就是要走出去,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拓展國內外市場;第三是有條件的苗企,可走花旅融合發展的路子,拉長產業鏈條,增加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