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五位一體的國家戰略高度,無疑極大激發了人們對古樹名木保護的熱情。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大力推動古樹保護工作,業內專家們更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對古樹名木保護提出很多建設性建議,其中之一就是落實古樹名木的文物待遇。
以文物身份保護古樹名木
聞名世界的泰山風景區,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景區,泰山的古樹名木千姿百態,尤以松柏長青、蒼勁古樸,構成了泰山獨特的自然風貌。
早在1987年泰山申遺時,世界遺產專家盧卡斯來泰山考察時面對泰山的古樹名木曾評價道:“泰山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的珍貴遺產,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也是古代人以他們審美情趣創造的藝術,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泰山有古樹名木18195株,隸屬27科45種,其中一級古樹名木1821株,二級古樹名木16374株,列入世界雙遺產名錄的有24株,它們是泰山的活文物。
原山東省泰安市林科院院長馮殿齊告訴記者,他們曾經對“古樹名木在泰山風景區的地位和作用”做過專項研究,定量研究的數據顯示古樹名木在泰山風景區的重要度系數為0.31。
游覽泰山,你能看到其古樹名木均被掛上了“身份標識”。泰山管委會專設有古樹名木保護科,每年都有專項資金用于古樹保護,泰山的古樹尤其是列入遺產的古樹享受著文物的待遇。一樹一檔案,每棵古樹的成長情況、健康狀況以及日常養護都要做詳細的登記。
無獨有偶,北京市天壇公園的古樹也享受的是文物待遇。
據天壇公園老園長徐志長回憶,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們就對天壇的古樹進行了文物登記,而且按照一樹一檔案的方式進行精心管護。
徐志長告訴記者,天壇公園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壇的文物保護規劃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古建筑,另一個就是古柏樹。“天壇的樹木管理以古樹管護為中心,古樹管護以古柏為中心,古柏管護以蛀干害蟲防治為中心”,這三個中心是當年他們制定的古樹保護規劃方針。正是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天壇的古樹名木才得到了精心而科學的保護。
“名園易建,古木難求。”就是來自天壇的古樹故事。當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參觀天壇時說:“天壇的建筑很美,我們可以學你們照樣修一個,但這里的古柏我們就沒辦法了。”
據徐志長介紹,基辛格曾經14次訪問天壇,對那里的古柏情深意濃。他最后一次去天壇時摸著古柏深情告別:“老朋友,我可能是最后一次來看你們了。幾百上千年來你們守護在這里,祈年殿已經開放旅游了,而你們的功能從未改變。未來你們會繼續站在這里,看到一個偉大國家的崛起。”
泰山的古樹、天壇的古樹是幸運的,他們因為名氣、奇特以及無比珍貴的價值,理應得到也得到了文物的待遇。但是,并不是所有古樹都有這樣的幸運,還有眾多散落在民間的古樹甚至連身份都沒有。
沒有人為他們掛牌,建設中不避讓、不保護,缺資金扶持、缺法律條例,這些實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面對,去推進,去解決。
保護古樹一個都不能少
一棵樹,從播種到生出幼芽長成小樹,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十,長成大樹則更少,要成為古樹就越發稀少和珍貴了。
在古樹的年輪里,包含著歷史時期的氣候、水文、生態、環境等變化信息。它記載著一個地域的自然、歷史和文化,還能揭示人類活動的痕跡,是我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一個依據。
保護古樹一個都不能少,但又如何做到呢?
北京名木成森古樹名木養護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恒星曾推動住建部《城市古樹名木養護和復壯工程技術規范》國標的編寫和實施,她領導的團隊通過完成“孟府、孟廟、孟林世行貸款項目”探索出“三孟古樹保護模式”。在她看來,古樹名木保護技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轉變和政策推動,需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拓展各種渠道為古樹名木保護籌措資金。
“最重要的是要確立古樹名木的文物身份,落實文物待遇。泰山的古樹名木列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有專項資金保護,其他的古樹呢?也應有相應級別的待遇,劃撥專項資金保護。”曹恒星建議。
國務院參事、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盛煒彤認為,確立古樹名木的文物身份、落實文物待遇,利于從根本上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文物標簽更多的是強調古樹名木的人文價值,與其所處的環境和本身的社會影響密切相關。除了文保單位內的古樹名木,鄉村村頭人們納涼議事的古樹通常是人們寄托鄉愁的載體。另外還有風水林、紀念林等也往往是鄉俗民約的重要部分,這些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古樹名木應受到關注。
在河南孟津縣邙山坐落著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整座墓園松柏蒼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中“鳥鳴柏”、“苦戀柏”更是柏中一絕。其古柏殊異,香味濃郁,又因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
幸運的是,《漢光武帝古樹保護工程立項的請求》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立項批復,相關方案經論證后在調整報批中。這為古樹保護獲得國家重點文物專項補助資金提供一個案例,無疑是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要求做保護規劃,其中古樹名木是規劃對象,可納入保護范圍。另外,新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擴展了文物的概念,可作為古樹名木納入文物保護范疇的依據。”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處長鄭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
與此同時,鄭軍還提到了河北的聚館古貢棗園,這是全國首例國保單位活態文化遺產,其保護的本體文物就是古貢棗。該案例標志著作為“活文物”的古樹名木保護實現了從名到實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