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投入
著手生產多肉時恰好經歷了去年的梅雨季和持續的高溫,不光玩家、生產商頭疼,多肉也很難熬,稍有不慎不耐熱的品種就會大量死亡。“好在高溫天并沒有打敗我們,基地的多肉不僅未出現損耗而且長勢良好。”孫濤說,基地自產的多肉能夠順利渡夏除了歸功于引種的高品質小苗外,也得益于水簾、風機、天窗及玻璃溫室內循環系統等設施的投入。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前的控制與管理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進土人多肉的生產區你會發現,這里很注重單品生產習性的把控和標準化生產的概念。
“食材有相生相克之說,多肉植物也一樣,有相同生長屬性的單品對水分、光照等需求類似,把它們歸在一起不僅易于管理更能有效節約時間和精力。”孫濤介紹。此外,在生產中對多肉的規格也會提前做區分。例如,在修根過程中,基地的工作人員便會對多肉分類,以蒂亞為例,2至3頭的產品會分入6.5厘米方杯生產區,5至7頭的則歸到萬象杯盛裝區。這樣不僅有利于后期統一規格,也能很好地把控成品生產周期。
慢火烹調
近日,筆者從部分經營多肉的商戶處了解到,多肉銷售形勢大致可歸為“好貨買不到(小老樁、老樁),壞貨賣不掉”。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低品質普貨充斥市場,間接拉低了市場價格,高品質新品由于消費者對多肉消費趨于理性購買力逐漸穩定??傮w而言,銷量有所提升,這也是土人多肉堅持要走品質路線的原因。
“云南紫外線強,多肉生長速度快;山東晝夜溫差大,多肉顏色變化明顯。我們這常年氣候溫和,缺乏先天條件,只能從時間的角度下手,把多肉養出品質再出售。”孫濤說。為此,一方面,土人多肉從配土方面下工夫。根據多肉不同的生長階段,將黃金軟麥飯、火山巖、稻殼灰、粗砂、珍珠巖、椰糠等顆粒土進行配制。“配土方面我們還在不斷調試,對于不同階段的多肉肥力也會作相應的調整。”孫濤說。
另一方面,從品相上進行把控。在入秋后至春天這段時間(溫度在30℃以內),基地工作人員會將達到銷售階段的產品放置在專設的室外露養區馴化,確保品相。
此外,針對國內多肉產業發展迅猛的勢頭,土人多肉也在控制產量,預計年產量在300萬盆以內。“多肉品種太多,不能急于做全,而某個階段的明星產品也不能肆意跟風,特別是我們這些初學者,要把握好火候,不急不慢,才能烹調出消費者滿意的佳肴。”孫濤說。
贏在創意
汪曾祺在文章中曾經這樣寫道:“做菜要有想象力,愛琢磨,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要多實踐……”面對2萬多平方米的生產面積,土人多肉也在利用自產的多肉進行技藝鉆研和產品創新,規?;蛟於嗳饨M合盆栽、微景觀等產品是土人多肉下一步的規劃。
“我們所說的多肉組合盆栽可能與市面上的產品不大一樣,希望能幫助消費者解決線上購買多肉組合盆栽的顧慮。”孫濤介紹說。目前,從線上購買的多肉組合盆栽在運輸過程中普遍存在需脫盆、脫土單顆包裝,完成運輸后再重組等問題。即使是自己采購,中途也會發現有苗、土灑落的情況。
因此,土人多肉打算在多肉銷售淡季對國內盆器生產商進行考察,定制一批適用于運輸的多肉盆器。同時,在今年9月,利用閑置的1500平方米玻璃溫室規?;a該系列產品。“投入生產后,我們會把這批組合盆栽養護3個月左右,等到根系扎穩了,產品反扣過來也不會掉落時,再進一步跟進外部包裝等問題。”孫濤說。
正是源于對生產中細枝末節的關注,以及滿含責任感地做生產,土人多肉讓更多高品質的多肉走進了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