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早一批開展構樹研究和產業攻堅的科研人員,中國林科院林研所研究員許新橋、鄧華平等最近撰寫完成了《構樹(飼用型)產業發展100問》。當前,苗木產業正面臨結構轉型,兼具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構樹能否作為苗木企業調整的一個選擇項,就此記者專程來到中國林科院,拜訪了鄧華平,并就業界所關心的構樹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的開展對其進行了專訪。
記者:構樹到底具有哪些特點而受到如此關注,成為種植業領域唯一被寫進扶貧政策指導文件的植物樹種?
鄧華平:構樹是??茦嫎鋵俾淙~喬木或灌木,是一個十分普通的樹種,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無非是看準了構樹本身具有鮮明的特性和獨特的作用,具備能夠承載更多人希望和孕育更大產業的潛質。
就其生物學特性而言,構樹不僅生長快、生物量大,而且萌蘗性強、耐刈割,單位面積的產量高,2年生構樹通常每年每畝可生產構樹枝葉鮮重10噸左右。構樹還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可行種子、根、莖等多種繁殖方式,其根系發達,當主根受損或根樁挖出后,側根會重新長出新苗,代替舊苗繼續生長,這為苗木生長后期的更新復壯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另外,構樹株型上有喬木狀或灌木狀可供選擇,功能上有觀賞、綠化、藥用、造紙和飼用等,在生產上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株型或品種。
就其生態學特性而言,構樹適應性強,生態幅度寬,雖是陽性樹種,但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在石漠化地區、裸露的山地或在煤矸石治理方面,構樹可用做先鋒樹種先行栽植,為其他樹種的進入創造好的生境。在林下經濟、光伏發電等有物體遮擋情況下,構性的耐陰性發揮了作用,使其也能正常生長,可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
作為一種新型的木本飼料樹種,構樹采用全株利用,一年數次刈割,使得偶爾帶有病蟲的枝條及時清除場外,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率,可避免農藥的過量使用,使生態養殖成為易于實現的事情。由于構樹枝葉蛋白質含量高,鈣、鐵、硒等元素豐富且均衡,適口性好,畜禽均喜食,因而基本實現了飼養對象全覆蓋。另外,構樹飼料形式多種多樣,青飼料、青貯飼料、發酵料、顆粒料,既可就地使用,也可存放或遠銷。
構樹產業的產業鏈長,從種植到飼料加工再到養殖,它的長度和寬度足夠大,具有成為特定區域形成主導產業的體量,是一個能夠承載更多人希望,拉動當地企業和經濟向前發展的大產業。
記者:據我了解構樹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起伏式發展,究其原因在哪里?
鄧華平:近一二十年構樹產業的發展是起伏式的,能向前發展是因為構樹具備一定的價值,值得開發,人們看好它;而停滯是因為當時人們對它的了解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無論開發思路還是技術儲備都不足于維系構樹產業長期平穩和持續的發展。歸納起來,這些不足主要涉及兩個因素:
一是目標鎖定有偏差:構樹全身是寶,可利用的植物器官或功能很多,但具體利用構樹哪些器官或功能進行產業開發是大有講究的。因為選擇利用構樹不同的植物器官或功能,就有與之相對應的消費體量或市場空間,從小眾市場到大眾市場,市場定位不準確,就難有好的結果和勝算。以前人們嘗試過構樹制茶、高檔紙張生產,但均因市場空間小難以為繼。如果選擇構樹作為飼料的原料,市場空間就大得很多,市場的前景也光明很多,構樹產業就能成為一件值得大作特作的事業。
二是構樹局部利用和整株利用。很長一個時期,構樹飼料的利用都是針對葉片的,但僅利用葉片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植物可供利用的部分太少,生物量上不去,缺少產品價值的支撐;二是只能人工采收,人工成本高;三是不利于機械化的實施,不利于集約化生產,規模效益體現不出來,不足于支撐整個產業的興起;四是植物更新能力減弱,發枝力發芽力出現早衰現象;五是病蟲害嚴重,肥水管理操作難度大。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之前開發構樹飼料的企業倒閉。
構樹產業的再次興起不是偶然的,是木本飼料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雖然期間遭遇低潮,但仍有人堅守構樹產業這塊陣地,并從失敗教訓中找到全株利用開發飼料的新路,使得我們現在對構樹和構樹產業的認識更加清晰起來,在邁向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通暢。
記者:構樹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如何加以解決?
鄧華平:構樹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中的確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首先全國還沒有一家企業在構樹全產業鏈上做得十分完整和成功的,龍頭示范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其次還沒有建立起十分成熟的構樹產業技術體系,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需要進行澄清、梳理和規范,用試驗數據和事實說話;還有就是重育苗重種植、輕加工輕養殖的局面還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觀,種植企業還在代行本應由飼料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的事情,飼料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還在觀望,并未強勢進入;然后就是構樹產業的圈子過于狹小,自我發展的動能不足,迫切需要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投入,加快產業推進的步伐;最后構樹產業的宣傳和造勢不夠,人們缺乏對構樹產業的進展和意義的了解。
問題的解決無外乎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在構樹適于發展的地區,培育有實力、有社會擔當、有長遠發展規劃的經營主體,數量可由少至多,規??捎尚〉酱蟠蛟旄邩藴实臉嫎渖a基地、構樹飼料加工和養殖基地,客觀真實地展現構樹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二是搞好構樹項目與金融資本、企業主體和社會組織的對接,引入構樹產業的發展資金或社會資本,增強產業發展的動能,加快產業發展的步伐。三是重視構樹產業末端的地位和作用,積極與養殖大戶和企業達成一定的共識,解決構樹飼料的消化問題。四是整合科技資源,組建由專家、企業家組成的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產業技術聯盟,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發展機制。著力突破良種培育、優質豐產栽培機械采收、飼料加工處理和構樹無抗養殖等關鍵技術,有效解決各地出現有代表性的技術問題或難題。五是大力宣傳構樹產業對扶貧富民、保障民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構樹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深度報道構樹產業鏈的新進展新成就,廣泛介紹各地發展構樹的好經驗好做法,促進構樹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記者:近年來構樹產業發展中主要突破點或顯著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鄧華平:首先是構樹全株利用已深入人心。全株利用概念的形成是構樹利用價值的提升,是在構樹生產和實踐中感悟出來的。構樹全株利用最早見于浙江一帶的養殖戶。全株利用從某種意義講,突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開拓了構樹利用的有效途徑。但是全株利用不是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利用這么簡單,而是要考慮株高、植物的幼嫩程度、營養成分含量生物量等多種因素,達到單位面積有產量,單位產量有質量這才是全株利用的本質。
再就是機械化采收獲突破。大規模的構樹產業化,離不開機械化,因而構樹全株采收的機械化一開始就得到人們的重視。但那時沿用的是以生產纖維材為目的構樹栽培模式,即稀植大冠模式,由于枝條粗壯,木質化程度高,機械采收效果不理想,機械采收一時進入停滯階段。后來人們轉變了思路,通過對栽種模式進行調整,由原來的稀植大冠模式轉變為“矮密早”模式,加大栽植密度,提高刈割次數,增加植株發數量,使枝條的粗度和硬度降低,同時兼顧了植株的蛋白含量,才為機械化采收鋪平了道路,價格相對低廉的采收機械才有了用武之地。
記者:構樹產業扶貧工程中,各級政府對相關企業或團體有哪些扶持政策?
鄧華平: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構樹扶貧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并在山西、吉林、安徽、寧夏等11個?。▍^、市)先行試點。以山西為例,計劃利用5年時間打造7個構樹扶貧工作基地,總面積7.2萬畝,計劃總投資額2.2億元。構樹扶持一般由分為種苗補貼、土地流轉、涉及貧困戶的貼息貸款等多種形式。扶持程序一般是先實施,后補貼,只有全面驗收合格后才能兌現補貼。
至于國家惠農政策可分為三大類:優惠政策、補貼類政策、專項扶持類政策。優惠政策是涉農企業或者合作社可以享有的稅收減免、用水用電等其他優惠政策;補貼類政策是國家給予農業企業或合作社貸款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糧補貼及其他農資綜合補貼等;專項扶持類政策是國家為扶持某些產業拿出的專項資金,扶持資金力度大,覆蓋范圍相對較小,需要在項目通知后申報爭取。
拿到農業補貼的辦法是查條文、篩信息。及時關注科技、發改、財政、農業、商務、林業、供銷總社、水利、工信九大部委及其相關省、市部門網站的農業補貼信息。了解關鍵技術、合作社自身建設、配套服務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政府補貼,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篩選出適合自身的補貼信息,從而向對口部門申報相關的農業補貼。為了最大限度上拿到農業補貼,申報材料應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帶動性。

育苗情況

構樹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