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特”在景觀更要“特”在產業
特色小鎮概念最近很熱。作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特色小鎮也應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
有些人不太認可這個結論,認為把特色小鎮的定位抬得太高。因為一想到特色小鎮,大部分人還是想到的歐陸風情或者江南水鄉。但特色景觀只是特色小鎮“特”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還是產業。
發達國家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就是聚集在小鎮而不是中心城市的。
比如美國,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是兩個: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對沖基金小鎮,一個鎮上就聚集了500多家對沖基金,對沖基金規模約占全美的三分之一;加州門羅帕克小鎮是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納斯達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這里投資的。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國的硅谷,其實就是一連串小鎮聚集而成的。
在歐洲,英國的劍橋大學就在劍橋鎮,距倫敦80公里,人口不到10萬,騎車15分鐘即可橫穿鎮區,但這里卻是英國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
英國目前最先進的產業是航空發動機制造,世界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公司羅伊斯·羅爾斯總部就在距離德比市中心大約4公里的Sinfin小鎮上。而德比市也不過是一個總人口20萬左右的小城,距離倫敦180公里。
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的研究普遍以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或花木景觀等為特色。這樣的小鎮中國已有很多,再多建幾百個對國民經濟發展影響不會太大。但是,如果我們建立100個類似于英國的劍橋、Sinfin,美國的格林尼治、門羅帕克等特色小鎮,那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和產業結構就會有巨大飛躍。
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只是旅游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
旅游與產業必須雙輪驅動?
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在旅游方面做得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
廣義來說,旅游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是產業,但它們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較小,與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產業和旅游真正融合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國外也有,比如丹麥的比隆鎮。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廠商樂高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的主導產業本來是玩具設計和制造,但后來政府和樂高公司聯合開發了樂高樂園項目,建了樂高微縮景觀和游樂園,很受游客歡迎,現在已成為歐洲著名的游樂目的地。這是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了,但相似案例并不多。
多數情況下,旅游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沖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員。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什么可旅游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量?,警察和攝像頭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貴。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游客,游客也沒興趣到這里住宿消費。
大多數認為特色小鎮要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的人,實際上是混淆了兩對概念。
第一對是“大旅游”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發展旅游的同時搞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制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游業的深化或旅游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
第二對是旅游休閑和宜居宜業的概念。適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適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來游客的流動,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再到會議養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長游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還是短期停留。統計學將在一個地區停留6個月以內的叫流動人口,超過6個月才叫常住人口。沒有什么旅游項目能讓游客在一個地區停留半年以上的時間。
旅游的核心是消費,盡可能吸引有“財”人,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生產,要吸引有“才”的人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
比如,同樣是居住功能,要發展旅游就應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別墅;要發展產業,就要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對醫療教育設施幾乎沒有要求;而產業聚集區則需要配套幼兒園、小學以及功能相對齊全的醫院。就開發模式來講,旅游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掙錢;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掙錢。這是兩種投資收益模式。
特色小鎮環境如何建設?
浙江在特色小鎮建設標準里要求,旅游小鎮按照5A級景區標準建設,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F在很多省也據此辦理,但這樣的標準恐怕有失偏頗。
旅游小鎮按照5A級建設當然沒有問題,但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建設恐怕要有所選擇。
比如3A級景區標準要求必須在交通要道上設立游客服務中心,還要配備合格的服務人員和導游;要有較多珍稀物種或景觀奇特,且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產業小鎮真的需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嗎?
如果真要找一個產業小鎮的建設標準,筆者認為比較合適的是2007年建設部(現住建部)科技司出臺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這里沒有要求建設游客接待中心,但在行政效率、政務公開、民主監督、社區治理、貧富差距、刑事案件發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綠地、垃圾無害化處理、建筑與環境協調、停車位比例、人均商業設施面積、500米內擁有小學的社區比例、1000米內擁有體育場館設施的社區比例、社區醫療覆蓋率等方面提出了完整的評價標準。
我們梳理旅游特色小鎮與產業特色小鎮差異的對比,可以看出二者存在諸多重大差異。要把這些差異揉到一起搞“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難度很大,也沒有必要。搞產業的應該繼續努力搞產業,只是不能純粹就產業談產業,要為產業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夠好的宜居環境;搞旅游的繼續搞好旅游,只是不能只是在門票經濟、觀光旅游里面打轉,要科學延伸旅游產業鏈,以旅游為主線帶動健康養生、會議會展、民俗工藝品、現代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個特色小鎮就3個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個平方公里,1500畝地,還要一邊搞生產制造研發金融,一邊建旅游設施迎來送往,這樣的做法不符合產業升級的基本規律,最后可能是優勢資源過分分散,兩頭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