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縷梅是6700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古老植物,為我國特有,因其起源古老、植株稀少,對研究東亞、中亞和北美植物區系及金縷梅科系統發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之一。其種群稀少珍貴,堪稱“植物大熊貓”。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銀縷梅共有20余棵,為小片狀群落。銀縷梅多數呈叢生狀,但是高度達到6—7米,有的胸徑達10厘米以上,樹齡多數超過100年,同時附近也有樹苗狀的小樹生長。
林海倫告訴記者,去年此時,他曾在紹興境內發現過3棵銀縷梅,當時銀縷梅已經開花,但在我區發現的銀縷梅未見其長苞開花。“銀縷梅之所以稀少是由于它并非每年都開花,通常3—4年才開一次花。開花時,雄蕊先成熟,待雄蕊開敗后,雌蕊才慢慢成熟,因此,雌雄花的相遇期很短,授粉和結實非常困難。在自然條件下,其種群很難擴大。”
林海倫表示,銀縷梅為華東特有植物種類。但正是由于珍貴,去年在紹興境內發現的銀縷梅已全部遭到不法分子盜挖,現場只留下被鋸斷的樹枝。
所以此次在我區境內新發現的銀縷梅已得到國家及省、市林業部門和有關專家高度重視,國家林業局第二次全國野生保護植物調查工作驗收組專家和浙江省林業廳、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浙江農林大學、寧波市林業局等單位的專家已多次到現場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工作。寧波市林業部門計劃將在此建立銀縷梅保護小區并開展保護工作。
“在該處的銀縷梅有很多樹干遭受過砍伐,很多是因為森林經營者不識‘植物大熊貓’真面目而誤砍的。這種現象在珍稀植物華頂杜鵑分布區也出現過,其它地區也普遍存在。”林海倫說,希望相關部門對已查明的珍稀植物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保護。對從事森林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員及作業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對廣大市民開展必要的科普宣傳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