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雙修”就是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積極推進采礦廢棄地修復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復自然生態。
城市修補: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促進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
住建部副部長黃艷認為,針對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的規劃改革,是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必然要求,要把粗放擴張性的規劃轉變為提高城市內涵質量的規劃,以此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功能,促進城市與自然有機融合。
大力改善生態環境
加快山體修復
加強對城市山體自然風貌的保護,禁止在生態敏感區域進行開山采石、破山修路等破壞山體的建設活動。根據城市山體受損情況,采取修坡整形、礦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損山體的安全隱患,恢復山體自然形態。保護山體原有植被,種植鄉土適生植物,重建山體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多元的山體修復利用模式。
開展水體治理和修復
加強對城市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避免盲目截彎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違法取砂等破壞行為。在全面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基礎上,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全面實施控源截污,強化排水口、截污管和檢查井的系統治理,開展水體清淤。構建良性循環的城市水系統。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線和灘涂,恢復濱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動植物、底棲生物等,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在保障水生態安全的同時,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
修復利用廢棄地
科學分析廢棄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損程度、場地現狀及其周邊環境,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選擇種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強的植物,恢復植被群落,重建生態系統。場地修復后,嚴格地塊規劃管理,對環境質量達到相關標準要求、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已修復土地和廢棄設施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遺址公園、郊野公園等,實現廢棄地再利用。
完善綠地系統
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努力修復被割斷的綠地系統,加強城市綠地與外圍山水林田湖的連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園綠地,通過拆遷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措施,拓展綠色空間,讓綠網成蔭。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廣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存量綠地品質和功能。推行生態綠化方式,提高鄉土植物應用比例。
主要任務目標
2017年,各城市全面啟動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力爭完成重要區域、地段、街道的規劃設計,制定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實施計劃,推進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項目;
2020年,“城市雙修”工作在全國各市、縣全面推開,通過開展“城市雙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緩解,城市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城市功能和景觀風貌明顯改善;
2030年,全國“城市雙修”工作要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城市向內涵集約發展方式的轉變。
推廣PPP模式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表示,要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推廣PPP模式,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城市雙修”工作。
中央和省級財政要積極支持各地開展“雙修”。各地要鼓勵把“城市雙修”的項目打包,整合使用各類轉移資金。力爭在每年年度計劃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雙修”項目,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發動社會力量,推進“雙修”工作。
千億市場開啟
分析認為,生態修復已經提升至重要地位,未來五年生態修復與重構市場空間將達到近3000億元。
“十三五”生態環境環保規劃首次增加了生態保護修復內容,對生態修復濃墨重彩地提出了要求。共規劃“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態工程”兩大類25項重點工程。鼓勵建立多元化投資格局,多渠道籌措資金,主要以企業和地方為主,中央財政根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原則給予適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