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開枝條皮層,把準備好的接芽裝進去,最后用塑料布綁扎牢固……在臨澤縣板橋鎮西柳村的苗圃地里,十多名技術員正忙著將上千株榆樹苗嫁接成金葉榆、圓冠榆等風景樹。
“現在新疆、內蒙等地市場對綠化苗木需求量非常大,所以我計劃對現有品種進行改良,全部嫁接風景樹,將來肯定暢銷。”苗圃主人李奮邊指揮技術員嫁接樹苗邊對記者說。李奮是當地有名的“造林大戶”,2004年他通過日元貸款風沙治理項目走上了治沙造林的道路,經過多年發展,他栽植梭梭治沙上萬畝,苗木培育面積也在100畝左右,年收入達80多萬元。這邊忙著嫁接,與之相隔一座沙丘的另一個苗圃內,種植戶李進正在采挖饅頭柳。李進說:“近期苗木生意非常紅火,這不我剛往山西運城、武威等地發了兩車垂柳和沙棗樹,掙了兩萬多塊錢呢!我育下的30多苗圓冠榆、金葉榆大部分都能上市了,預計全年能收入20多萬元。”
近年來,西柳村緊抓全縣生態建設契機,把苗木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的新興產業來培育,涌現出不少像李奮、李進這樣的苗木種植大戶。至目前,該村共培育苗木專業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5個,育苗面積達1200畝,全村從事苗木及相關產業的人數達500多人,年收入500多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我把自家的10畝土地流轉給了村里的苗木種植戶,每年開春干完活后就到苗圃里打工,僅流轉金和務工就能掙1萬多塊錢,還不耽誤農活。”在李進苗圃里打工的該村一社村民劉成說。
“下一步,村上將積極引導苗木種植戶擴大生產規模,改良品種,建立標準化育苗基地,真正把苗木產業打造成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談及規劃,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賀勤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