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陽新“綠滿富川”戰果輝煌的一年。這一年,陽新讓9.9萬畝荒地披上了綠裝,無論是面積還是成活率,都創造了歷史第一。
“這些年,陽新森林覆蓋率以年均0.5%的速率增長,這種速度還是很快的。”陽新縣林業局造林科工作人員駱寒陽說,截至目前,陽新縣活立木蓄積量達到285萬立方米。
造林運動,在陽新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化很高的群眾運動。1月17日,陽新縣陶港鎮官塘村,600多名黨員干部群眾將1萬多株樹苗種下,此外,該村還讓20000平方米土地披上綠衣。“美麗鄉村,綠化家園是群眾的共同心愿,積極性非常高,誰不愿意自己住在山環水抱的優美環境之中呢?”官塘村村支書陳緒鵬說。
據陽新縣林業局統計,近3年來,陽新涌現出1349戶造林大戶,這些大戶,種樹面積至少在100畝以上。其中,油茶和杉樹最受種植戶歡迎。在面積上,洋港鎮、龍港鎮、木港鎮分別以年增綠6680畝、5630畝、3012畝排列前三甲。
林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政府的獎勵和可觀的回報。為激勵全縣上下積極投身于“綠滿富川”行動中來,從2014年起,該縣建立縣級林業發展基金,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綠滿富川”工程建設。具體獎勵辦法為:驗收達標的綠色示范鄉村可獲得30萬元獎勵,而綠色示范村全覆蓋的鎮可一次性獲得50萬元的獎勵;啟動縣級造林補貼項目,油茶、杉木等基地在林業項目之外,可獲得每畝100至200元的撫育費。此外,造林有“錢”途。以杉樹為例:杉樹的成材周期約為10年,一畝地除去各項開支,在沒有火災的情況下,年均收益能達到1000元。
“杉樹成材后被砍伐售賣是在政策范圍之內的,并不意味著綠化率降低。”該縣林業局造林科一位工作人員說,在10年一個周期內,樹木還會產生二代、三代甚至更多,這將持續不斷地給造林戶帶來收益。
在我市“生態立市”戰略指引下,陽新正在大力實施“綠滿富川”工程,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根據該縣林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末,陽新縣林地保有量達到221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2.0%(年均增長0.61%),森林面積提高到175萬畝(含國特灌),活立木蓄積量提高到340萬立方米(年均增長3%),林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年均增長17%),省級綠色示范鄉村建設完成率100%,全縣實現綠色全覆蓋,建成“湖北油茶第一縣”和“林業生態示范縣”,實現“產值翻番綠滿城”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