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隨著滇池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水體污染,某些土著物種在滇池水體和湖濱消失,水生植被分布面積大幅度萎縮,局群密度下降,總生物量急劇下降,篦齒眼子菜、穗狀狐尾藻等耐污物種逐漸占據優勢,外來物種入侵不斷加劇。
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鋒告訴記者,在開展滇池“四退三還”(退田、退塘、退房、退人,還湖、還濕、還林)工作之前,滇池外海湖岸線后延200米的湖濱帶(除陡岸帶外)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農田,其次是魚塘,占湖濱帶總面積的近90%,而已建濕地面積不足5%。近年來,隨著滇池環湖生態建設工程的開展,滇池恢復和建成了環湖生態帶,使湖泊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和穩定性得到提升,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恢復。
“隨著‘四退三還’工程的開展,原有魚塘已經全部清退,轉變為庫塘濕地,農田和大棚用地等則轉變為生態濕地和林地。”何鋒說,2007年,原有滇池“四退三還”建設范圍內,土地利用以農田、大棚和魚塘為主,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植被覆蓋率約為13%(林業上把農田植被覆蓋率定為0%)。通過“四退三還”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現在滇池湖濱帶植被覆蓋率已達80%。從建設前期到建設后期,植被覆蓋率提高了約6倍。
除滇池湖濱帶植被覆蓋率提高之外,植物物種數量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滇池環湖生態建設前期,湖濱濕地物種有232種,到建設后期增加到了約290種,物種數量增加了約25%。“雖然增加的物種以園林綠化植物為主,但隨著水質的不斷改善,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報道消失的輪藻群落、微齒眼子菜、苦草、水鱉等群落又得以出現。”何鋒說。
何鋒表示,滇池濕地后續的建設和管護中,需要對外來入侵物種進行防范,且濕地管護方面也仍需有待于加強和提升,才能保證濕地的長效運行,發揮其環境和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