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城市開發建設,深圳市的地面硬化占比不斷提高,水文條件改變很大,對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環境兩方面建設都提出了嚴峻挑戰。記者從深圳市治水提質指揮部了解到,“海綿城市,立體治水”將成為我市下一階段治水的重要策略之一。深圳市將研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施工、維護、運營的相關標準,有序開展“海綿城區”建設,爭取早日把深圳建設成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我市地面硬化占比不斷提高
“我來深圳那一年,福田區很多地方比如香蜜湖這一帶還都是菜地、魚塘呢。今天這些地方都已經是市中心了。”上世紀80年代就來深圳打拼、如今已經兒孫滿堂、頤養天年的皇崗村老居民梁先生對記者說。
30多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昔日的農田、菜地、魚塘、平房,被寬闊平整的馬路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所取代。
城市化的副產品之一,就是水文條件改變大。記者從深圳市水務局了解到,隨著城市的建設發展,深圳市的地面硬化占比不斷提高,與1980年相比,2013年城市綜合徑流系數增加24%,地表徑流量增加約40%,匯流時間縮短,峰值流量增大。雨洪調蓄空間萎縮,與1980年相比,水面率從13%下降到2013年4.61%,減少65%,遠低于規范要求的城市適宜水面率下限值8%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粵府〔2015〕56號文)要求的10%。
城市的發展建設、水文條件的改變,實際上也是對自然條件的一種破壞。這將直接導致城市自然蓄洪能力減弱、增加內澇風險,也由于水面減少間接影響著河流徑流量和污染治理,對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環境兩方面建設都提出了嚴峻挑戰。
“海綿城市”下雨時蓄水需要時釋放
為了應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水文條件改變、內澇和污染加劇等問題,《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提出了“海綿城市,立體治水”的對策。
深圳市治水提質指揮部副總指揮、市水務局局長王立新介紹,“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比喻,也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國際上,美國稱之為“低影響開發”,澳大利亞稱之為“水敏感城市”,英國稱之為“可持續排水系統”。它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為了建設“海綿城市”,深圳將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公園、綠地等地上、地下空間,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和大型排水設施,打造“滲、滯、蓄、凈、用、排”有機結合的水系統,緩解城市內澇;通過水系連通,保留和擴大景觀水面,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
“我們的近鄰香港,自然條件與深圳別無二致,也同樣面臨人口密集、城市發達的現實,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樹立很好的榜樣。”王立新介紹,十年間港府投資逾200億元,改善現有排水系統、建設地下蓄洪池、雨水排放隧道、泵站;已建旺角大坑東、港島上環雨水蓄洪池,解決了旺角、上環等地水浸黑點。深圳也將結合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地下雨水調蓄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市政雜用;結合公園建設、河道整治,建設景觀湖體等滯洪設施;并開展城市雨洪調蓄、水系連通及地下大型排水通道等研究。
部分基礎設施將強制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根據深圳市“柔水”行動安排,深圳市首先將編制出臺《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戰略規劃》,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并研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施工、維護、運營的相關標準,盡快頒布《深圳市低影響開發技術基礎規范》。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政府投資的市政道路、公園、大型公共建筑、易澇區治理、河流綜合整治、飲用水源保護區綜合治理等項目中,將強制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在重點開發區域、城市中心區及更新改造區,結合片區規劃,編制“海綿城市”建設詳細規劃及實施方案,以建筑、小區、道路、綠地、公園與廣場等為載體,有序開展“海綿城區”建設。具體來說,地塊面積大于5000平方米,透水率不宜小于總地塊面積的10%;鼓勵在地塊內設置集中的低勢綠地或雨水花園作為透水區;居住地塊綠化覆蓋率宜大于40%,非居住地塊綠化覆蓋率宜大于30%。
同時,深圳將加強城市水生態系統保護。大限度保護現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減少城市開發建設活動的影響。深圳市還將在全市推廣光明新區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的良好經驗,爭取把深圳建設成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