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吉首市啟動創建和省級園林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一期項目,項目包括人行道、綠化帶、自行車道建設,管線下地,雨污分離系統,街道公園建設和人行天橋建設等五大工程,采用“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新一代城市建設理念,打造擁有“止滲蓄凈用排”功能和智能可控地下管線網絡的生態城市。
地上海綿,實現城市“止滲蓄凈用排”功能
海綿城市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統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城市防洪防澇工程系統等,實現城市“止滲蓄凈用排”功能,構建海綿城市生態雨水系統,讓整座城市成為“會呼吸”的城市。
此次吉首市實施的園林綠化建設一期項目就采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具體實施為,利用人行道綠化花壇收集雨水,實現雨水收集、儲存、排放、利用功能;自行車道面層為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墊層,粗砂濾層,和配石墊層,利用透水自行車道實現雨水收集、排放、利用功能;人民路安排約9公里污水管道,改變從前污水雨水混合排放狀態,進行雨、污分流,降低污水處理成本,實現雨水直接排放或再利用。
吉首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趙旭波打了一個比喻,人行道綠化花壇、透水自行車道,還有如天星河沿河透水游步道等建設,讓雨水先止,再滲,然后“蓄”與“凈”,下一步,繼續研究如何再利用與合理排放,這就像讓城市實現了“會呼吸”,也避免了一下雨就內澇的“城市病”。
地下管廊,打造城市摸得著的“生命線”
地下管線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各功能區有機連接和運轉的“生命線”。管線網絡的規劃與下地,也是吉首此次項目工程的重要內容。
以前的吉首城區,各種管線分別由所屬單位施工鋪設,如移動鋪設移動管線,電信鋪設電信管線,聯通又鋪設聯通管線。管線具體鋪設情況分別由各自單位掌握,且受人員流動等客觀因素影響,整個吉首市也沒有一張完整清晰的地下管線分布圖。逢需要維護或檢修,就會出現“馬路拉鏈”現象,影響城市交通與市容。
此次建設工程中,老城區人民中路受道路實際情況影響,鋪設管溝,將強電、弱電、自來水和天然氣管道全部進入管溝內,并按照相應距離修設檢查井,做好相關井蓋的定位工作。新城區主要涉及人民南路與世紀大道,安裝城市綜合管廊,集中鋪設并管理所有管線。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