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60多年,本市綠化的重點在山區,平原地區森林面積只占全市的20%,尤其是城市周邊地區,大片的森林難覓。于2012年啟動的平原造林工程,就是要彌補平原地區綠化的“短板”。按照“集中連片、成帶連網”的原則,新造林地以大尺度城市森林為主,與原有林地相接,在城市周邊營造片片林海。
通州馬駒橋鎮大杜社村,一片低洼的坑塘藕地,現在已經被成方連片的生態景觀林取代。眼下,正值最嚴寒的季節,闊葉樹早已落葉,但油松、側柏、雪松等常綠樹,仍蓊郁蒼翠,給蕭瑟冬季增添了蓬勃的生機。
“夏天來最美。”馬駒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地勢相對低洼,這片3000多畝的林地在營造時,預留了不少坑塘,蓄積天上來水。夏季,樹木蔥蘢,坑塘蓄滿水,林水相映,美不勝收。這片林子位于六環路外,是簇擁北京城區的大尺度森林綠地之一。統計數據顯示,4年來,通過平原造林工程,全市新增萬畝以上綠色板塊23處、千畝以上大片森林210處。
中心城和新城之間,新城與新城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綠色隔離空間,北京的城市生態格局日趨完善。
以平原造林為契機,不少廢棄砂石坑、河灘沙荒地舊貌換新顏。懷柔潮白河兩側,過去因為大量采挖砂石,河堤西側形成了總面積6000多畝的大沙坑,最深處達80米。每到春秋多風季節,沙塵四起,直逼北京城。連續4年造林,6400畝大沙坑全部披上綠裝,現在變成了生態景觀游憩區。永定河沿線,過去植被稀少,沙荒地連綿成片,是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4年來,沿線新增造林5萬畝,形成了70多公里長、森林面積達14萬畝的綠色發展帶。
海淀唐家嶺、朝陽金盞、昌平北七家等城鄉結合部地區,過去低端產業聚集,私搭亂建眾多,環境臟亂。近幾年,通過拆違騰退出的土地絕大多數用于增綠。四環至五環,五環至六環的綠化隔離地區4年來新增森林綠地22.3萬畝。兩道綠隔如兩道綠色臂彎,把城市中心區圈攬在懷抱中。
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介紹,隨著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竣工,本市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已由2011年底的14.85%提高到了25%;全市森林覆蓋率由37.6%提高到41%,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得到進一步擴大。
百萬畝造林工程雖然告竣,但平原植綠的腳步并不會就此停歇。按照計劃,本市在2020年之前還將在平原地區增加森林面積38萬畝以上,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從現在的25%提高到30%以上。其中,2016年計劃安排新增建設任務8萬畝、改造提升4萬畝,重點是圍繞城鄉結合部拆遷騰退、骨干道路河流生態廊道加厚、行政副中心和世園會周邊沿線等重點區域綠化,以及平原地區廢棄坑塘、荒地植被恢復,并將在與天津、河北接壤地及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營造大規模的森林濕地。
在已造林的管護方面,本市各造林區都已成立了專業的綠化管護公司,以市場化的方式對新造林進行養護,市區財政按照每年每畝林地26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兼顧農民利益,綠化管護公司必須60%以上聘用當地農民。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萬多農民在綠化工程和管護中實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