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站在現代化關鍵的路口,中國新型城鎮化之路如何才能走好、走順?
近年來,海南省瓊海市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契機,以打造“田園城市”為載體,以“幸福瓊海”為目標和落腳點,堅持“三不一就”原則,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現代城市功能聚集提升和向農村延伸覆蓋,走出了一條具有瓊海特色、切合瓊海實際、順應人民意愿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構筑起“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家園。
“三不一就”
留住田園風光
瓊海市位于海南省東部沿海,1992年撤縣設市。全市現轄12個鎮和1個專屬經濟區,共有204個村(居)委會,常住人口50萬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小而不優,城鎮化水平不高……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城鎮化發展之路?2012年底,在中共海南省委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背景下,基于對自身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清醒認識,瓊海市提出“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的發展思路,開始探索瓊海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瓊海值得一提的是“三不一就”原則,即“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不砍樹”是以生態保護為底線,體現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堅守;“不占田”“不拆房”是指不搞大建,不走規模擴張型老路子,體現遵循規律、順勢而為的發展思路;“就地城鎮化”是通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調結構、促轉型,讓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就地創業就業,走上致富之路,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日子。
2013年4月,總書記在視察海南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服務產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這堅定了瓊海走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各地情況不一,可以選擇的路徑很多。但是,根本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圍繞這一根主線,堅持“三不一就”原則,瓊海市避開規模擴張型城鎮化的老路子,避開讓農民“棄農進城”的簡單方式,緊緊依托當地自然和人文稟賦,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正是因為堅持了“三不一就”原則,瓊海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才留住了田園風光,留住了美好的“鄉愁”,瓊海的“田園城市”也才有了“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景致。
“田園城市”概念早由羅伯特·歐文提出,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據此提出關于城市規劃的設想。“田園城市”既是世界城市規劃者堅持不懈的追求,更是許多人向往的理想家園。在推進“田園城市”建設中瓊海留住了田園風光,留住了青山綠水,留下了“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留下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幸福瓊海”。瓊海之路,就是一條綠色、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一條依循自然、凸顯特色、城鄉和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之路。
瓊海市目前建成文明生態村1857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70%,有8個村鎮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瓊海堅持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基礎抓起,把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多層面覆蓋。發揮主流媒體宣傳、主題公園帶動和公益廣告輻射的作用,特別是在萬泉河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等重點生態文明景區和美麗鄉村,用石刻、圖說、燈籠等將核心價值元素打造成為人們爭相拍照留念的一個個藝術品,“把核心價值觀帶回家”,耳濡目染、入腦入心。生活化融入。開展文明禮儀、文明環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經營等五大文明行動,開展“好民風之村”“先進典型戶”等典型評選活動,形成好人受尊敬的價值導向。歷史文化傳承。嘉積鎮大園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資源,開展古村修復建設和文化傳承工程。會山鎮依托海南省大苗族聚居地,搭建非物質文化傳承平臺,以苗繡產業園為基地,發展苗族特色產業。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瓊海的經濟長足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12—2014年,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1%。2015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101.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8元,增長9.7%。
按照老百姓的總結,新型城鎮化使瓊海出現了新“六化”,即: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顯著提升,城鄉邊界模糊化;轉型發展取得突破,城鄉產業融合化;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多樣化;創業就業空間拓寬,農民身份多元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城市品位田園化;認同感、歸屬感、滿足感不斷增強,百姓生活幸?;?。
2014年1月,來自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通過實地調研認為,瓊海的特色城鎮化實踐在海南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在全國也具有示范意義。2015年8月,在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召開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上,瓊海市作為全國2800多個縣和縣級市的代表在大會上作典型經驗發言。
“四根柱子”
支撐“幸福之屋”
發展新型城鎮化,按照瓊海市委、市政府描繪的圖景,就是要在1710平方公里的瓊海大地上,為50萬瓊海老百姓建造一座“幸福之屋”。而這一座“幸福之屋”的支撐,他們形象地比喻為“四根柱子”。
根柱子是特色小鎮建設。把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重要的支點和平臺,作為連結城鄉的紐帶,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依托原有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把全市12個鎮全部打造成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小鎮,形成“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
第二根柱子是農業公園建設。把農業公園建設作為統籌鄉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助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使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把農莊當景點建,把農業基地當公園辦,通過完善提升連片田洋及周邊農村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全市形成“龍壽洋農業公園”、“熱帶濱海農業公園”和“萬泉河農業公園”三大特色農業片區和不同風格的特色鄉村,使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有效實現傳統農業的升級轉型。
第三根柱子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就地城鎮化的根本,不走讓農民“棄農進城”的路子。把公共財政的陽光雨露向農村傾斜,加快環境衛生、城鄉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和行政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延伸覆蓋,切實讓農民享受到了新型城鎮化的成果。
第四根柱子是旅游綠道系統建設。把旅游綠道系統作為全域5A級景區建設的紐帶,讓其成為農民的致富之道、市民的休閑之道、游客的觀光之道。用旅游綠道把瓊海美的景點、美的公園、美的莊園連結為一體,形成沒有邊際、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讓居民、農民和游客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實現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如今,特色小鎮、農業公園和旅游綠道建設,把城鄉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讓全市12個鎮就像12顆璀璨的明珠,使美麗的瓊海真正成為了一個沒有圍墻、沒有門票的大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
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各村都通上了漂亮的柏油路,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都像城里一樣經過專業處理,有些跑城里才能辦的事只要在村里的行政服務窗口就能辦理。優秀醫生到村里坐診,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農村醫療和教育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城里的公交車開到了村里,wifi同樣引導了農村。
經過細心澆筑,這“四根柱子”已經穩穩地矗立在瓊海大地上,并為瓊海百姓撐起了一座精美的幸福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