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花木網消息:生態環境是生活物質發展的進程,包括物質代謝環境、社會生態環境 、區域發展環境。而生態文明則是建筑發展的基礎,包括人與環境的關系、進化過程、和諧狀態以及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倫理和文化素養等。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人的綠化。而生態是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局部與整體、眼前和長遠的一種關系、狀態和過程;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生產之術、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環境為體、經濟為用、文化為常、生態為綱。而中國就要走一條“生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五位一體;文明貫穿認知、體制、物態、心態四文一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城市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不等于生態環境建設,而城市要實現綠色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指標:
1、健全的腎肺生態:城市非工程開曠地表100% 可滲水透綠,屋頂和立面綠化、綠地兼濕地功能,濕地兼生態給排水功能,社區內及近鄰生態服務面積不低于建設面積的三倍。
2、健康的代謝環境:安全適宜的飲、食、住、行環境,低的熱島效應和灰霾日數, 社區分散式污水處理、生物垃圾堆肥、節水節能和生態衛生設施齊備,人居環境要接地氣。
3、凸顯主動脈:城鎮和產業園沿輕軌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主軸糖葫蘆串型布局,城鎮間由生態服務用地隔開。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從主動脈上任何一站乘快速直達公交到城市中心不超過半小時。
4、寬松的紅綠邊緣(編輯注:城市生態=綠韻+紅脈。綠指生命活力自然本色,紅指動物血脈能源本色)破解攤大餅的城市格局,建設用地和生態服務用地的邊緣效應帶盡可能的大。城市綠地率、綠視率、綠線率高。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綠地時間不超過10分鐘。
5、鮮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標識:凸顯當地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優勢特征、標識、文脈、肌理以及順應本土不利生態條件和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城市的色調、天際線、生物多樣性和優勢度、土特產鮮明。
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如何實現未來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管今后面臨怎樣的問題,我們都需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堅定我們的信念,美好的局面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