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幼芽初萌,翠綠喜人;仲夏枝葉盛放;金秋紅葉初染,經霜后滿樹丹葉,傲霜挺立,絢麗奪目,頻添幾分秋色,韻味無窮,美不勝收
清代李斗著有《揚州畫舫錄》,在書中記敘,揚州盛行園林和盆景,正如書中所記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 中國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時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努力,形成了許多盆景藝術流派和精湛的傳統技藝,被人們贊美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黃櫨又名紅葉,為漆樹科落葉灌木。由于黃櫨制作的盆景,古樸蒼勁,富于變化的,近幾年來,北京盆協采用黃櫨樹種,制作出多種形式的樹樁噴今,頗受廣大盆景愛好者的青睞,我國北方山野的陽坡及半陰坡上,常密集生長著成片的黃櫨,用其作盆景,可在春季黃櫨發芽前的2~3月份,到山野掘取老樁。黃櫨樁經多年砍伐和牲畜啃咬,植株矮小,枝干虬曲,老態龍鐘,容易成形,故掘取老樁,是制作黃櫨盆景的捷徑。黃櫨葉柄較長,葉片較大,經蟠扎、修剪,常制成自然式盆景。
黃櫨的枝條多橫生斜長,根據其特性,可制成斜干式,臥干式、懸崖式等盆景。黃櫨盆景的造型要因材而異,揚長避短。造型的方法多采用“粗扎細剪“法,但具體造型要因材制宜。如主干較粗的樹樁,彎曲性能差,不易彎曲攀扎,可采取截干畜枝法在主干彎曲部位截頂,培養新枝條,逐步畜枝修剪,培養出優美的樹形。對于小型樹樁的造型,多采用剪扎并施的方法,即將主干和部分枝干用金屬絲或尼龍絲,根據造型需要攀扎成形,再進行修剪,造型培養出具有層次的優美樹姿。
總之,造型修剪,要根據植株自然條件、順乎自然,才能節省時間,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黃櫨喜陽光,但在光照不足的地方也能生長良好。日常澆水,以保持盆土間濕間干為宜。施肥可在每年春秋兩季施用經發酵的餅肥水,促其生長健壯。春、夏兩季植株生長旺盛,要經常進行修剪。對于徒長枝,內生枝及過密枝,進行修剪。保持樹形美觀,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
黃櫨盆景在深秋時節,將展現出艷紅色的葉片,觀賞效果最佳。
要使黃櫨盆景葉片變紅,成為秋季觀賞佳品,加強秋季管理尤為重要。秋季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為促使葉片綠中染紅,要每隔十天左右,追施稀薄液肥一次。此時應將盆景置于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并讓其在夜間多接受露水的濕潤,對葉子變紅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