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種植是綠化施工中最為常見的工作,但同時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以下筆者通過多年施工經驗總結的喬木種植五大誤區,給大家作為參考:
誤區一:樹干及枝條的樹皮破損過多或修剪方法不當,導致病菌從傷口侵入樹體,造成樹木生長衰弱。主要由于以下幾點操作不當造成:一是苗木起掘時工具不鋒利,造成根系損傷;二是挖掘時間過長,造成樹體失;三是吊裝運輸過程中樹皮磨損或有繩勒痕跡。
誤區二:種植過深或土球表面覆土過多,造成根系窒息死亡。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某些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粘性大,種植過深,易引起根部積水;二是大部分植物根系聚集于土球中上部,種植過深或表面覆土過多,易造成植物根部通氣不良,以致排水不暢,根系缺氧,導致死亡。
誤區三:樹木的土球與種植土結合不緊密或支撐不規范,一旦遇大風吹干土壤會造成根部松動,致使樹木死亡。樹木冠幅過于龐大,種植時可能碰到障礙,使土球松動,只要有部分根系未與土壤充分接觸,就有可能造成樹木生長衰弱。
誤區四:種植時覆土的密度低于原土,致使根部積水引起死亡。建議使用二次沉降法種植,提高泥土密度。傳統的舂棒種植,土球與土壤不能達到完全結合,樹穴內土壤密度低于周邊密度,易產生積水,且舂棒種植后,有些土壤團粒依然粗大,使根系與土壤的接觸面出現孔隙,植物養分易從孔隙流失。地形凹陷處種植喬木較困難,因為地下水流動易在凹陷處聚集,從而引發根部積水。
誤區五:土壤是深層土,與土球、根系接觸后,根系無法發根引起死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土球過于板結,粘性過大,造成根系無法生長;二是樹木在苗圃時養分充分,移植后不僅根系受傷,而且土壤性狀及環境等因素都有所改變,使其發根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