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樹干高大,樹姿雄偉,壽命長達600-700年,是生態環境林、經濟林、城市景觀林及鄉村“四旁”綠化的優良樹種。其木材堅硬,油漆性能良好,耐腐耐磨,是制造家具、車輛、工藝材等的好材料。我國皂莢雖然分布面積廣,但資源量少,群體殘次瀕危,急需收集、保護,并對優異種質進行人工造林。下面就為你簡單介紹皂莢人工造林的一些技術要點。
皂莢造林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它分為前期的采集種子、種子處理、播種育苗、栽植造林等幾個步驟。
1、皂莢種子采集
選擇樹干通直,生長較快,發育良好,種子飽滿的30-100年生盛果期的壯齡母樹,于10月中下旬采種。采收的果實要攤開曝曬,干后將莢果砸或碾碎,去果皮,風選,即得凈種,種子陰干后裝袋干藏。
2、皂莢種子處理
皂莢種皮較厚,發芽慢且不整齊,播種前,須進行催芽處理。paramjeel認為皂莢種子采用濃硫酸溶液處理15h發芽率會提高。美國密西西比等地對皂莢種子進行20種方法處理,認為用熱水浸泡或熱/冷水交替浸泡能處理較多數量種子,但種子發芽率低;對種子采用側面或端面刻痕和加熱針在種衣上劃一個孔(燒傷)能獲得最好效果。也有報道認為,用波長632.8 mm功率25mw激光處理皂莢種子和穗條,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種子發芽率與穗條生根率。另外,采用1:4-5堿水48h浸泡,再用清水泡24h,發芽率可達80%-92%。也可在秋末冬初,將凈選的種子放人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撈出混合濕沙貯藏催芽,次春種子裂嘴后,進行播種。
3、播種育苗
育苗地應選擇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方,進行細致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5000kg,筑成平床或高床。采用條播,條距20~25cm,每米長播種溝播種10-15粒,播后覆土3-4cm厚,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cm左右時,間苗、定苗,株距10-15cm,當年苗高可達50~100cm。若培育2年生大苗,于秋末苗木落葉后,按0.5m×0.5m的行株距進行換床移植。
4、植苗造林
春秋兩季均可造林,以秋冬季造林為好。造林前一般要進行小穴整地,穴規格為30cm×30cm×20cm,株行距1.0m×1.0-1.5m。栽植時要深栽踩實不露根。雨季雨量較多時,也可利用當年苗進行雨季造林,要求苗高20cm以上。半木質化小苗上山造林,效果也很好。植苗造林主要用于缺株補植。
皂莢人工造林過程中常會受到一些病蟲害的騷擾,需要積極進行防治,皂莢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皂莢豆象:成蟲體長5.5-7.5mm,寬1.5-3.5mm,赤褐色,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種子內越冬,來年4月中旬咬破種子鉆出,等皂結莢后,產卵于莢果上,幼蟲孵化后,鉆入種子內為害。
防治方法:可用90℃熱水浸泡20-30s,或用藥劑熏蒸,消滅種子內的幼蟲。
皂莢食心蟲:為害皂莢。以幼蟲在果莢內或在枝干皮縫內結繭越冬,每年發生3代,第一代4月上旬化蛹,5月初成蟲開始羽化。第2代成蟲發生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秋后至翌春3月前,處理莢果,防止越冬幼蟲化蛹成蛾,及時處理被害莢果,消滅幼蟲。